美媒称,中国对石油的强劲需求曾帮助吸收了最近泼溅到世界各地的剩余原油。但中国炼油厂的产品(包括柴油和汽油)现在充斥着市场,这是中国暴增的出口产品如何影响大宗商品行业的最新例子。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7月13日报道,根据海关总署13日发布的数据,中国6月的精炼燃料出口总量同比大涨38%至420万吨,大概相当于一天102万桶。今年迄今为止,中国的精炼燃料出口量已增长45%。
报道称,中国精炼燃料出口激增主要是因为中国输出的柴油大幅增加了。5月,中国主要用于重工业的燃料出口同比增长3倍至150万吨;6月的详细数据定于本月晚些时候出来。
这一激增反映了中国钢材等加工类基础材料出口最近数月的类似增长。这一趋势引来了世界各国政府和行业机构的强烈抱怨。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减慢,国内需求疲软使得中国的石油和金属加工厂产量严重过剩,它们越来越希望将这些剩余产品销往海外。
根据石油输出国组织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国对柴油的需求继续令人失望,主要是与2015年同期相比工业产出增速放缓造成的。”
而中国柴油和其他精炼产品的外溢拉低了亚洲同类产品的价格,沉重打击了中国的地区竞争对手。
根据摩根公司的报告,亚洲各国精炼燃料的差价——炼油厂的原油购买价与其精炼产品售价之间的差额——自今年一季度以来下跌了1/3至每桶4美元左右。
汽油并未被证明有免疫力。尽管中国境内的需求随着乘用车销量持续增长而保持相对强劲,但中国出口的汽油更多,5月中国的汽油出口量同比增长了1倍至78万吨。
伦敦能源视线咨询公司的中国问题专家米哈乌·梅丹说:“(全球汽油)需求去年激增,而且需求与供应相差两位数。炼油厂生产的汽油越多获得的奖励就越多。”
她说:“但今年的需求不太旺盛,所以到处都有过剩汽油。”
根据能源视线咨询公司的数据,中国精炼产品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精炼行业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北京今年将它允许炼油厂出口的总量提高了1倍以上。
中国独立原油精炼厂(被称为“茶壶”)的崛起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去年,北京首次允许这些“茶壶”直接从海外进口原油,这样它们就不必从国内国营石油企业购买更昂贵的原油。
随后它们的产量大增,令中石化、中石油之类国营炼油企业在国内面临更大竞争,进而导致它们向海外出售更多汽油。
香港里昂证券公司能源分析师纳尔逊·王根据最近与一系列经纪人的谈话说,“茶壶”炼油厂不久也可以出口更多汽油:一些炼油厂打算在3年内将其总产量的50%左右用于出口,目前仅将其10%左右的产量用于出口。
他说,为了吸引顾客,“茶壶”们已经经常以低于其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折扣价来出售其精炼产品。
王先生说:“这只是开始,精炼燃料的差价还会遇到更大的威胁。”
作为主要“茶壶”之一,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它今年获准出口20万吨汽油——最近说它打算用掉至少60%的配额,主要是将汽油出售给新加坡的商行或东南亚地区的终端用户。
京博石化的一位经理5月份告诉记者:“我们对出口市场不太熟悉,因为我们才刚刚开始进入这一市场。我们的计划是通过首先向终端客户出售产品来开发我们的品牌。”
分析人士说,随着中国政府努力使经济从依赖重工业转向依赖消费,国内对精炼燃料的需求可能进一步萎缩,从而推动更多柴油的出口。
分析人士说,中国原油的进口也可能萎缩:6月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为3062万吨,这是5个月内的最低量,不过同比仍高出3.8%。
中国炼油厂不断上涨的产量也可能使其汽油出口维持在高位。据能源研究企业联合国国际工业研究中心说,中国的汽油产量今年可能比国内需求量多出9%。
国际工业研究中心说:“对中国而言,出口仍是降低汽油供给过多的主要办法。”它预测中国今年汽油出口量将达到800万吨(或每天16万桶),比去年高出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