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农田土壤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世界7%耕地养活世界22%人口,可见保护耕地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但是我国一年中因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土壤肥力衰减和土壤污染及酸化等造成的土壤退化总面积约达4.6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综合农业部和环保部的调查公报,全国耕地质量整体呈“四成退化、三成劣质、二成污染”的“四三二”状态。耕地质量令人担忧,耕地红线几近失守,保护土壤的健康迫在眉睫。
多方面污染加重土壤压力现阶段,农田土壤的主要问题体现在酸化、盐碱化、重金属污染、元素失衡、有机质流失等。
据了解,酸化是土壤风化成土过程的重要方面。造成土壤酸化的来源主要有因降水量大而集中的淋溶作用造成钙、镁、钾等碱性盐基大量流失。此外,传统农业措施的缺失使耕地土壤养分失衡和长期大量施用含铵态氮的化肥,这些原因致使土壤出现酸化,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缓冲能力降低。若不及时补救,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土壤变得贫瘠、土质粘重、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对作物会抑制根系发育,产生黑根烂根死根无白根土,土壤中的铝从稳定态中释放出来,导致铝元素聚集,根系铝中毒,植物枯萎、农作物减产及水生生物死亡,品质下降;并且酸化严重还会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阻碍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滋生,加剧土壤土传病害。
另外,重金属污染也是土壤闻名之变的一大问题,现在作物需要注意的污染主要是南方镉、北方砷。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是大气干湿沉降(粉尘、降水)、农用物资的不合理使用、固体废弃物、污水或带重金属水的灌溉,而其带来的危害也是不可估量的,不仅会减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影响氮素供应;还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降低作物的品质,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通过食物链被生物富集,产生生物放大作用。当下,土壤重金属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农田土壤都是有生命的,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采用改良方法。改善物理环境,改善土壤的质地、结构状况、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状况等;提高作物养分,添加有机养分、无机矿物质等成分,提高贮存能力等;改善化学环境,调整酸碱度、土壤含盐量,改善阳离子吸附及交换性能,控制有毒物质的含量等。这就需要土壤调节剂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
土壤调节剂是改善土壤的“良药”土壤调节剂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改良土壤结构、破除板结、增加其透气性、调节土壤酸碱度、降低土壤盐碱危害,补充土壤营养、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高产优质、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抑制有害病菌、修复污染土壤。土壤调节剂按原料划分可分为天然矿物质、农业废弃物、有机肥料、城市和生活废弃物、工业副产品、生物质和人工聚合物等七类。近几年,土壤调节剂产业发展活跃,新原料、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推出,但发展中也遇到相应难题,比如其污染物潜在风险较大,产品存在带来二次污染的可能;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评价技术体系不完整、评价机制不到位;产品技术水平不高、工艺质量不稳定;现阶段,市场上对土壤调理剂认知还处于模糊阶段,在未来产品推广水平上还有待提高。目前,土壤调理剂产业诸多问题需要完善,还需业内人士共同献言献计。
良好的认识到土壤调节剂的作用,就能帮助土壤及早迈向健康阶段发展。我国耕地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是限制农业增产的最大障碍,而土壤调理就是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可见,耕地现状为土壤调理剂的发展提供了市场,随着国家对耕地质量安全、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重视力度加大,土壤调理剂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土壤调理、修复也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不像复混肥料一样使用以后很快增产增收,作用一般需要多年才能完全显现,发展土壤调理剂要强化源头控制,重金属、有害物质含量必须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要求,不得选择可能污染农田的原料作土壤调理剂产品。并且,要充分利用廉价的天然资源,就近开发、就近施用;以发现土壤出现问题进行使用为原则,当土壤有酸害、碱害、盐害、药害、肥害或土壤内部物质不协调的生产症状出现时,就可以使用土壤调理剂;要强化跟踪评价,效果和危害需进行长期定量化监测。
其实,土壤调理剂产业在农业发展迅速的今天已经有了飞速进步,矿物源、有机源和化学源3种土壤调理剂在2013年产能只有101万吨,而目前已达274万吨,不到两年时间内增长近两倍。截至2015年4月,土壤调理剂登记产品数量共有75个。效果好、价格低、生态环境效应好、多功能的复合土壤调理剂是未来产品的发展方向,对肥料生产企业来说,肥料与土壤调理剂如何结合推广使用是今后值得考虑的问题。
下一篇: 石墨烯做电池?不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