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驱车200多公里,进入甘肃陇东的黄土高原,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再行进100余公里,就到了庆阳市庆城县——长庆油田发祥地。这里,至今保留着当年先驱们的创业遗址:指挥所、创业窑、将军楼……在马岭镇董家滩村,在被誉为马岭油田发现井的庆一井旁,一块巨石矗立在此,向人们讲述着第一代长庆石油人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1969年年底,玉门石油管理局成立陕甘宁石油勘探会战筹备组,组织设备、抽调队伍,投入陇东石油勘探工作。
1970年9月26日,庆一井获日产36.3立方米工业油流。10月1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由兰州军区负责组织的陕甘宁地区石油会战指挥部,驻扎陕西、甘肃两省交界的长庆桥小镇上,“长庆油田”由此得名。会战很快全面展开,中央军委批准2万名解放军战士转业参战,燃化部从石油系统抽调6000多名石油人支援会战。一声令下,5.24万名石油大军从祖国四面八方集结庆阳。山大沟深,不通铁路又缺汽车,会战将士拳头一挥:“跑步上陇东!”
“跑步上陇东”打响陕甘宁石油会战。
条件艰苦,吃饭睡觉是个大难题。长庆至今还流传着“三块石头支口锅,三顶帐篷搭个窝”的动人故事。长庆几代石油人在荒漠戈壁锤炼出星火燎原的思想境界——“艰苦不怕吃苦,缺啥不缺精神”。
长庆油田是“三低”油田,堪称世界之最,岩石孔隙致密,被石油专家称为“磨刀石”。
1975年,钻井、井下、采油、油建、筑路五路人马开展的“五路会战”告捷,原油产量翻番。在压裂攻关中,长庆石油人吃“压裂饭”,唱“压裂歌”,在“磨刀石”上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
上世纪80年代初,长庆油田在陕北革命老区安塞谭家营打下的第一口探井——塞一井,获得日产64.45吨工业油流,安塞油田发现。1989年,安塞油田进入全面开发阶段。1990年,王三计量站在一座山沟里建成投运。
艰苦岁月练就长庆石油人坚忍的性格品质。好汉坡是王三计量站员工每日巡井必经的一道陡峭山坡,坡度70度,海拔1300米,当地人曾形象地称之为阎王坡,有“上了阎王坡,十人九哆嗦,从上往下看,吓得魂破落”的说法。坡下是一条无人沟,年轻的采油员工们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要扛着管钳,提着样桶,沿着这条羊肠小道爬上坡顶,看护坡顶的16口油水井。由于坡陡、山高,巡一次井爬一次坡,王三计量站的员工们从最初的哆哆嗦嗦不敢上山,到后来咬着牙、含着泪,硬是用“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胆识和勇气,将大山踩在脚下,踏出了一条英雄的路。久而久之,王三计量站员工自称“好汉”,好汉爬的坡也就成了“好汉坡”。
后来,长庆采油一厂沿坡凿路修梯,修成了现在有463级台阶的好汉坡。1990年和199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王涛同志先后两次登上好汉坡,并于1995年写下脍炙人口的“安塞油田出好汉,好汉坡上好汉多”。
从此,好汉坡不再只是一个地名,而是一座丰碑、一个象征、一种精神。“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好汉坡精神,反映的不仅是一种创业精神,也是一种油田大规模建设的进取精神,更是一种油田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
斗转星移,日升月落,时间的力量演化和见证了长庆油田40多年“磨刀石上闹革命,低渗透中铸丰碑”的风雨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2000年8月22日,苏6井获得日无阻流量120万立方米,成为苏里格气田的发现井和勘探重大突破的重要标志。长庆石油人用“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苏里格精神发现了我国第一个探明储量上亿立方米的大气区。长庆油田实现年产5000万吨油气当量,成为中国陆上最大油气田。
长庆厚重的发展历程沉淀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变革中,将不断升华,催人奋进!
◆释义
【长庆精神】
从“磨刀石上闹革命”创业起步到“跑步上陇东”再到“好汉坡上好汉多”,长庆石油人继承发扬大庆精神、延安精神和解放军精神,铸就了长庆发展的灵魂和基石,形成“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长庆精神。它由“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好汉坡精神、“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苏里格精神和“忠诚敬业、坚韧奉献”的山丹丹精神构成。
◆钩沉
三块石头支口锅 三顶帐篷搭个窝
1971年,随着长庆石油会战的全面展开,5万多名石油大军汇集鄂尔多斯盆地。在物资极其匮乏的创业年代,吃饭成了大难题。
长庆石油会战形成以宁夏灵武、盐池、定边,陕西志丹、富县,甘肃环县、庆阳、华池为重点的3个大场面。15团成立后,队伍到达庆阳董家滩,将士们在朱家河畔荒地上搭起3顶帐篷,分别作为食堂、团部和办公室。
帐篷搭好后,会战将士用3块石头支起一口锅生火做饭,其他队伍纷纷效仿。天当房、地当床,风餐露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会战在陕甘宁展开。
提起那段创业史,长庆铁人王文汉动情地回忆:“晚上天气冷,没有火,大家衣服都不敢脱,早晨起来探出头,好家伙,被子、头发全是霜!”
上一篇: 宁夏石化员工挖潜增效争排头
下一篇: 摩根士丹利: 推动油价暴跌的几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