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了江苏省于26日成功实施全省范围电力需求响应的消息。
26日,江苏省电网负荷达到历史新高9244万千瓦,较2015年峰值增长9%。7月26日下午,江苏省经信委、省物价局、省电力公司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实施了电力需求响应,共有3154户用户参与,削减高峰负荷352万千瓦,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需求响应事件。
江苏省第一次实施全省范围的电力需求响应是2015年8月4日14时30分至15时,当时邀约负荷162.74万千瓦,实际减少负荷165.77万千瓦,占当时最高负荷的1.95%。
今年7月26日的这次需求响应占最大负荷的比重为3.8%,比去年那次提高了几乎一倍。
3.8%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数字。它超过了3%!
中国第一次在能源局的文件中出现关于需求响应的量化目标是2015年11月底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电改配套文件《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实施意见》。该文件要求“在前期试点基础上,推广需求响应,参与市场竞争,逐步形成占最大用电负荷3%左右的需求侧机动调峰能力,保障轻微缺电情况下的电力供需平衡。
实际上,对需求响应设定量化目标,这并不是能源局文件起草中的唯一尝试。
2015年10月15日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组织召开“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讨论稿)专家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笔者提出可以考虑对需求响应设置量化目标,如“用户侧可调负荷、储能和电动汽车等灵活性资源比例达到最高用能负荷的5%,一批城市率先建成十万千瓦级虚拟电厂。”与会企业代表如中恒电气、积成电子均明确表示5%是有把握的目标,并非难事。
2016年1月11日,在苏州一次需求响应研讨会上,包括太谷电力、中恒电气、协鑫、济中节能等企业一致表示,在苏州工业园范围内需求响应能力达到最大负荷10%在技术上完全不成问题。
7月2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国能科技[2016]200号文件《关于组织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的通知》,文件设计了“基于灵活性资源的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明确鼓励“在试点城市建设中建设占本城市最大负荷5-10%的多种能源形式的虚拟电厂。国家能源局正式提出10%的目标!
从去年的10月,11月到今年的7月,仅仅八九个月的时间,能源局所设定的3%的目标就实现了,而且是江苏全省。5%的目标还远吗?肯定不用等到2020年了。10%还会远吗?
目前,关于需求响应的最高量化目标是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2009年6月发布《需求响应潜力报告》,该报告称如果广泛实施需求响应措施,2019年最高可削减全美高峰负荷的20%。
此次江苏的需求响应资源是可控负荷。“本次需求响应由用户(含负荷集成商)、需求响应中心通过网站和手机应用软件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双向互动。响应形式包括约定响应和实时响应。其中,约定响应由需求响应中心与用户(含负荷集成商)提前1天约定响应负荷和时间,共有普通用户248户、负荷集成商24家(集成用户1035户)参与,削减了负荷331万千瓦;实时响应由需求响应中心根据实际情况临时组织实施,以空调负荷为主,共有非居民用户1550户和居民用户321户参与,削减了负荷21万千瓦。”
可控负荷的利用还只是刚刚开始,还有大量用户的资源可以纳入,而且随着用户侧储能、以及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需求响应资源还会持续增长。
能源互联网将实现信息系统与通讯系统的深度融合,能够大幅提升可控负荷的规模,大量工商业用户的可中断负荷可以通过互联网+得以整合,大量智能家居的需求响应能力可以通过互联网得以整合,各种储热储冷产品形成的调峰能力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集成,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形成的调峰能力也融入进来。互联网+还能把各种零散的储能资源和分散的电动汽车整合进入需求响应。
巨大的需求响应能力,将为电力系统事业来巨大的调节能力,有效化解高比例的风光电接入的难题。
需求响应,占最大负荷10%,20%乃至更高比例,何时能够实现?让我们对能源互联网拭目以待。(【无所不能专栏作家,何继江,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政策发展研究室主任。】)
下一篇: 安徽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