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武汉江上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王友平,如愿带回好消息:合作社与绿林农牧公司签订合同,10月将向绿林农牧供应1.2万吨肉牛饲料。
合作社种植户、汉南区纱帽街江上村一组村民王远利对此并不意外。“两周前,王友平就带着绿林农牧的订购意向在村里‘众筹’种玉米,我‘认种’了18亩。”
原来,江上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专门收购玉米等作物的秸秆,粉碎加工成饲料出售。
7月下旬,王友平和绿林农牧公司达成意向,将向该公司提供肉牛饲料。合作社有350户农户,来自江上村和江下村。王友平立即在村委会广播里喊开了:“合作社将收购全株玉米,有兴趣的农户赶快报名参与种植。”
没两天,1400亩玉米种下地,其产生的秸秆正好能生产1.2万吨肉牛饲料。这些玉米眼下已出苗,10月即可收割。
这并不是江上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首次尝试订单式“种秸秆”。去年,该合作社就开始探索此种经营模式:先拿订单,再向农户发布招种需求,农户则根据客户需要的秸秆类型,结合市场需求,种植相应作物。
种植户凭啥愿意跟着王友平“种秸秆”?
王远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若不“种秸秆”,该地区农民多种萝卜或白菜。以种萝卜为例,每斤收购价仅0.1元,而拔萝卜的人工成本,每斤达0.05元,加上运输和过称等费用,往往“丰产不丰收”;如果跟着合作社“种秸秆”,以此次种玉米为例,合作社不仅以每吨200元的价格包购秸秆,且玉米收割、储运和销售均由合作社负责,农民节省不少支出,赚得更多,还省心。
这是一笔双赢账。对合作社而言,有订单撑腰,收购秸秆可“量力而行”,压缩了因过量收购带来的仓储成本和运输成本。
眼下,这种订单式“种秸秆”的产业新模式,在汉南区渐成气候。该区4家以秸秆为原料生产饲料的规模化企业,纷纷试水。
记者手记
思路洞开破难点
秸秆综合利用难在哪?成本压力和产品难销是两大痛点。
之所以成本高、销路难找,部分原因在于,有些地方仍把秸秆当做令人头疼的废物。
汉南区的秸秆回收加工企业,则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真正把秸秆当做产品。既然是产品,根据市场寻求产销对接,完全可以先拿到订单,再回头生产。这样一来,农业种植与秸秆综合利用两不误。
汉南区秸秆综合利用找到新的突破口。今年上半年,该区已利用秸秆4.78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5.98%。(记者王成龙 通讯员魏仁茂 何少华)
上一篇: 玉门酒东采油厂措施费用大幅下降
下一篇: 浙江省新能源重大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