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统计,只要一个企业涉及到环境风险、安全风险,银行给它的贷款不良率都是明显较高的,超过4%。”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叶燕斐说。
叶燕斐是在9月2日银监会召开的“银行业绿色信贷助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布会上做出上述表示的。他指出,环境风险已经成为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驱动因素。
近期上市银行2016半年报收官,采矿业新增不良明显。其中,民生银行采矿业不良余额逾2000亿,较上年末激增1500亿,增幅超过300%。国有银行亦陷入其中,比如建设银行采矿业不良贷款余额为122.1亿元,较上年末增幅超过35%。
这些数据,也基本印证了前述银监会官员的表态。多家上市银行采矿业不良率远超过4%,比如建行的为5.45%、招行的为14.3%、南京银行的为18.8%等,而平安银行连续两期(2015年末、2016年中)未披露采矿业不良情况。
对于采矿业不良激增的情况,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曾俭华指出,这是因为煤炭价格下跌较多,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的现象。他认为,虽然煤炭行业不良高,但损失少,因为有资产抵押,抗过经济周期即可。不过,财新记者查阅2016年建行半年报发现,建行采矿业的贷款抵押率仅在12%。
“未来银行业不良的压力测试,应该考虑到环境风险的因素。”叶燕斐指出,过去银监会和银行做压力测试,考虑到的宏观因素比较多,比如GDP下降、M2增速下滑、CPI上升,以及跨境资本流出、汇率大幅度波动等。微观因素上,主要考虑企业资金链紧张、杠杆率过高的情况,很少考虑环境、社会的因素,“事实上涉及到落后产能,涉及到环境方面违法违规、安全方面违法违规的企业,都会加大银行不良。”
银行业是中国金融业最主要、也是对环境风险敞口最大的金融部门。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下称绿金委)主任马骏曾对财新记者指出,银行应该尽快考虑开展压力测试,分析三种情景。
一是由于环境标准和执法力度提高,对煤电、水泥、钢铁、化工等高污染企业的排污收费会相应提高,可能导致银行利润下降和贷款不良率上升;二是未来如果开征碳税,将会进一步提高高排放企业成本,推高贷款不良率;三是2017年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后,被覆盖的高排放企业若不能按要求减排,就需要到碳市场购买额度,同样可能导致成本上升,贷款不良率提高。
马骏说,对这些情景开展压力测试,可以使银行提早识别环境风险转化为信用风险的路径,从而可能衍生出银行内部支持绿色项目和抑制污染性投资的转移定价机制,即在对污染性企业贷款的融资成本中加入“环境因素导致的信用风险溢价”。
上一篇: 俞振华表示未来3年平价储能可期
下一篇: 准入门槛提升,电池企业造车能否保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