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将作为国内重点发展方向,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发展目标、重点产品、关键零部件、关键共性技术等方面给出了具体规定,为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在电池配套量方面,从动力电池不同材料角度来看,2016年上半年动力电池依旧延续去年分布,磷酸铁锂电池为主,三元锂电为辅,锰酸锂、钛酸锂、镍氢电池、多元复合材料电池也有少量份额。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达4.9GWh,占比约为73.5%;三元电池出货量1.53GWh,占比约为22.9%;其他材料电池累计出货量0.24GWh,占比约为3.6%。
从新能源汽车车型角度来看,2016年上半年,动力电池出货量主要集中于新能源乘用车和客车,两大领域基本保持平衡,搭载量分别为3.16GWh和3.22GWh,各占47%和48%;而纯电动专用车领域,受制于上半年政策市场短期影响,产出净增量相对较小,其动力电池搭载量仅0.29GWh,占比仅5%。较之2015年上半年数据,今年三个领域(乘用车、客车、专用车)动力电池出货量呈现明显增势。
2015年,动力电池企业总配套量为15.68GWh,前20强动力电池企业配套量为12.759GWh,占总配套量的81.3%。今年上半年,动力电池厂商出货量数据显示,目前排名靠前的厂商主要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深圳沃特玛、万向、力神、东莞创明、北京国能、中航锂电、珠海银隆等。10家厂商动力电池出货量达5.37GWh,占比高达80.5%;其中排名前三的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三家厂商动力电池出货量达3.72GWh,占据55.8%市场份额。从发展趋势看,动力电池的出货量和配套量将进一步向前十大企业集中,新进入者将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请勿盲目进入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
2016年,就动力电池市场供需情况而言,一方面受2015年的电池产能供不应求影响,很多企业都加大了产能布局。同时,仍有新的企业加入,预计2016年底,我国动力电池产能将超过60GWh。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由于政策的不稳定性,车企和电池企业都不敢放开手脚,理论上势必会影响产量和销量。再加上大量的动力电池企业未通过《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审核,预计今年动力锂离子电池产品将会出现结构性过剩的现象,新进入者或品质差的企业及未通过规范的企业产品将严重过剩,但高品质的电池依然会供不应求。
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严格把关规范的审核条件,提高动力电池行业准入门槛,避免行业无序竞争,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为动力电池安全埋下隐患。
在锂离子动力电池方面,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33万辆,2016年有望达到60万辆,对动力电池的需求也将超过250亿瓦时。
今年,锂电在不同领域的搭载量较之去年全年数据也呈现较大变化。以三元材料电池为例,今年上半年产出基本完全覆盖了新能源乘用车车型,总量达到1.15GWh,而在新能源客车和专用车领域只有少量搭载,分别为38.55MWh和74.12MWh。而2015年,三元材料电池在客车领域搭载量达到1.19GWh,与专用车、乘用车动力电池搭载量保持小幅差距。
磷酸铁锂电池方面,依旧延续了2015年全年趋势。今年1-6月,分布于新能源客车领域的电池搭载量占据主力,达2.98GWh,占比达61%。但是与去年全年相比,仅相当于去年的37.3%;其次,用于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的动力电池逐步逼近,2015年全年,搭载量达到1.74GWh,占比35%。在专用车领域,动力电池搭载量仍然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总量达到0.22GWh,而三元锂电池仅有0.074GWh。
随着我国经济将由过去三十年高速发展期转向平速与缓速发展的新常态,电池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将减缓。电池行业依靠过去简单的数量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行业出现的新变化,大部分电池产品在低端市场已经出现产能过剩,发展方式正在从粗放增长向提高质量与效益的方向转变,发展的动力也正在从传统增长点转向科技创新的增长点。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快速增长,2015年出现动力电池供不应求的局面,企业纷纷扩产。预计2016年第四季度动力电池行业将出现结构性过剩,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向具有规模和技术优势的企业集中,对动力电池安全性和循环寿命要求将越来越高,最终只有部分企业能够生存下来。
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国内电池行业发展的重点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调整产品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加企业效益。
此外,企业必须积极主动转变发展方式,从产能扩张转到提质增效上来,彻底转变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竞争的顽症,坚持依靠科技创新,走产异化、高端化发展之路。
而且企业应该重视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力度,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要积极规避国外专利,开发适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电池及材料技术。企业之间要实行强强联合,走联合发展之路,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形成不同形式的产业联盟,长期合作,联合攻关,也要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来规范行业发展,避免无序竞争。
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快速扩张对动力电池高安全性、高一致性、高合格率和低制造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继续沿用在数码锂离子电池领域采取的半自动化半人工生产方式,产品将难以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求。可以预见,今后,锂离子电池制造发展的总体趋势,一是电池产品的标准化及制造过程的规范化;二是电池制造将朝着“三高三化”的方向发展,即“高品质、高效、高稳定性”和“信息化、无人化、可视化”。因此,我国锂离子电池企业必须投入更多资源,通过技术创新、生产自动化和管理规范化,加快实现锂离子电池的智能制造。
要实现锂离子电池行业制造智能化,首先要重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然后再根据各具体功能需求开发应用的智能化解决方案。通过信息化、网络化实现物料的全程跟踪,加工、运输设备的远程监控,设计与制造过程的上下贯通,提供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和精细管控物料、成本与每个具体工序的能力。通过运用智能化解决方案,减少人工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提升局部生产效率保证整体进度计划,完善质量监控,保证锂离子电池制造的安全、质量、一致性和可追溯性。在建设新工厂的过程中,电池企业要考虑电池的智能化制造或数字化车间的建设问题,在单元实施可视化、网络互联、无人化的基础上,引进MES系统,ERP系统,进一步提高市场响应及决策的效率,实现完全智能化制造。
未来,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逐步提升和成本的持续下降依然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绊脚石”,亟需电池厂家与材料厂家通过密切合作来进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