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一年一度的风能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轰轰烈烈地开幕了。小编的第一印象就是人!多!不仅硕大的会场坐满了,还有许多没有座位的群众只能站着,也是辛苦得很。
没想到的是,到了第二天在新国展正式展会开始的第一天,热情的观众又把小编吓了一跳。不仅进场安检排起了长队,连展会注册区域也被挤得水泄不通。嗅觉敏感的黄牛立刻开始兜售起了原本免费的参观证件,一个十块,真是童叟无欺。要不说黄牛是对中国经济最敏感的群体呢。
好了,玩笑开到这里为止,说回正题。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这一年的风能大会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今年大会上,风电要成为“主体能源”被频繁提到。据某主机厂商透露,这也是能源局近一年来一直在吹风的话题。
主机厂商和业主对于十三五期间每年的装机预测也比较乐观,全部在20GW以上。2020年达到2.5亿千瓦基本没有太大问题。
无论从绝对数字还是占比的角度来看,十三五对于中国风电产业都称得上是绝对的分水岭。然而主体能源就真的如大家预测的那样五年之后就是风电的囊中之物么?
政府暧昧的态度
18日的开幕大会上,李俊峰致辞的时候说了这么一段话:“我得知金风每年的给国家交税达到22亿元。”顿了一下之后,李俊峰主任又补了一句:“当然我不知道金风每年从政府能拿到多少补贴。”
李俊峰主任的话是想表明风电产业已经形成了一批龙头产业,为国家做出很多的贡献。但同时也流露出一些讨论这个产业似乎还不能完全规避开补贴问题的存在。
当然,即便是在完全纯粹的商业环境中,补贴也不能说是恶魔。针对高技术研发、创新的补贴是会永远存在的,也是必须的。对于风电产业来说,补贴反应出来是政府对于行业的态度和看法。
让我们把视线适当移开,看一下光伏。最新的标杆电价出台之后,行业内一片哀嚎。“提高一毛钱”成为了机会所有光伏企业、专家较为统一的观点,在大家看来,调高一毛钱在合理范围之内,又能为企业挣得更多收益、更重要的是时间。
时间轴拉得再稍长一下,还有光热电价出台的热议。加上对海上风电电价的执着,我们可以看到,可再生能源行业在中国,在真正的平价上网、或者说竞价上网之前,政府的角色永远举足轻重而且无可替代。
然而从这两天在网上疯传的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处长李鹏在风能大会上的讲话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本质上是鼓励类似光伏行业当下价格战这样的行为的。因为这是风电、光伏降低电价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看看海上风电就清楚了。“因此我们提出了到2020年确保并网500万千瓦,力争开工1000万千瓦的规划目标。”对于现在的中国风电行业,500万千万是多么小的一个目标?当政府决心不再政策大量倾斜某个产业、尤其是直接经济支持的时候,这个产业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繁荣背后的泡沫
从某种意义上说,展会的热闹与否,实际上也是这个行业的晴雨表。最明显的例子发生在2012年,彼时的风能大会不说门可罗雀,也是门庭冷落。除此之外,好像风电都还不错。
中国的风电有多繁荣?
2015年中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增长量是电力需求增长总量的两倍。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能源需求增长已经可以完全被可再生能源所覆盖,甚至是已经完全被风能发电这一项所覆盖。
撇开日渐减少的政府支持,风电自身的问题在繁荣的背后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任何缓解。这个问题不是我们常说的弃风限电,而是质量问题。
要说中国风电行业在过去短短十年时间里最戏剧化的事情,莫过于华锐风电的迅速崛起和迅速陨落。伴随着华锐风电跌落神坛,和它一起倒下了还有短时间内被大量竖立起来的风机塔筒。
如果从2006年风电装机开始爆发式增长算起,2011年是首批风机的第一个五年。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风机质量问题开始频繁见诸报端。2011年9月,因为风电事故频发问题,国家能源局曾组织对国内的风电质量问题展开专题调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当年表示,能源局将建立风电设备质量监管体系,包括风电事故报告制度和评价体系。
然而,又一个五年过去了,风机故事并没有减少。年初,大唐两台风机的倒塌还引发了一场供应商的撕X大战。
华锐的倒下,代表了产业不合理扩张的恶果,为整个风电行业在资本市场树立了极强的负面形象;而风机的倒下无疑会让风电的负面形象扩散到更大的公共领域。
一个风场的盈利周期一般按照二十年计算,而根据中国的经验来看,恐怕刚刚到五年出质保期,风机就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
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却有着这样令人堪忧的质量安全问题。即便是不考虑频发的事故会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从公众形象的角度看,这样的风电恐怕都和中国主体能源的定位不符。
质量问题还会引发一系列影响。在重视安全生产的中国(不论过去,至少现在重视程度很高),安全问题往往会成为一票否决制。随着风电装机规模的扩大,如果质量问题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很好的遏制。政府对风电的态度可能会有180度的转变。
过剩的阴霾
对于风电来说,过剩有两个点。一是风机产能的过剩,另一点是全国电力供应的过剩。第一点暂且不说,在中国没有哪个行业不过剩。而且一定程度的过剩客观上也能够促进竞争。
对风电更危险的是电力过剩。
为什么?
上文我们已经看到了,风电新增实际上已经可以满足中国电力需求的增长。当然,2015年是特例,我们不可能保证以后每年中国电力需求的增长都维持这么低的水平。但是风电+光伏的新增量未来无疑会越来越多。
风险来自火电。这当然包括煤电,尽管今年一年到头能源局都在发布调控煤电的文件。但是这还是无法阻止已经在建项目的推进。包括许多已经拿到核准和环评项目。在文件中有这样一句话“2016年建设的停建;2015年底前开工建设的,适当调整工期,把握好投产节奏。”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我是觉得能源局这明显有甩锅的嫌疑。项目都是自己核准的,现在反过头来让企业不要建设,已经开工的要“把握投产节奏”。想让人延迟投产就直说好了,这样拐弯抹角,怎么都有种“既要当XX,又要XXX”的感觉。
我这是在担心更严重的弃风限电么?实际上并不是。风电的“敌人”是煤电,甚至也有光伏。但最大的敌人还是自己。
平价上网是压在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头上的大山。而这又是唯一的一条道路。5到10年把电价降低20%到25%,主机商对此就有很大的分歧,有人自信能够达到,有人表示降低电价应该是全产业链的责任,不能都拿设备开刀。
这里我们无需点名是哪些企业做出如此表态。但是对于风电来说一致对外才是最急迫的。
今年的光伏大会和风能大会打起了相同时间段的擂台。目前的产业格局也颇值得玩味。光伏价格战热闹非凡,大企业恨不能每个领跑者项目都刺刀见红。
风电这边呢?看起来热闹非凡,不过大家都用上了“稳健发展”这样的修饰语,产业格局也有了些许固化的意思。
这是可怕的,想象一下,也许光伏会因为价格战死掉一批企业。但是电价降下来,就很难升上去。无形中,是不是光伏就比风电更快实现了平价上网呢?远景能源CEO张雷以前常用摩尔定律来形容技术进步之快。光伏未来的发电效率和风电一样值得期待和畅想。
真到了那一天,风电如何竞争?
上一篇: 能源大战在即 谁都无法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