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黄学农日前指出,中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提升重点必须从“千瓦”转移到“千瓦时”。
对于“千瓦”到“千瓦时”的变化,黄学农解释,就是要以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原则开展电力系统灵活性建设,着力提升电力系统新能源消纳能力,并兼顾高比例新能源并网的系统安全问题,最大限度提升电力系统接纳非化石能源电量的能力。
他是在苏州召开的2016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提出以上观点。
“十二五”期间,我国加快了非化石电源的发展步伐。全国水电累计投产1.1亿千瓦,水电装机占全国发电装机比重为21.2%;风电规模高速增长,占比由2010年的3.1%提高至8.5%,成为我国第三大电源;光伏发电实现了累计新增4100万千瓦;核电在运装机规模居世界第四,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
与新能源跨越式发展相对应的是,从2014年起,我国煤炭消费量、火电发电量连续两年下降。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已经从2010年的8.6%提高到2015年的12%,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
基于此,黄学农提出,未来将重点致力于实施煤电灵活性提升工程、推进灵活调节电力设施建设、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及应用、全面提升电能替代水平、科学优化输配电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具体来看,黄学农称,我国抽水蓄能、燃气发电等灵活调峰电源比例小,作为主力调峰电源,煤电的灵活性不足,缺乏需求侧调节手段。黄学农指出,要根据不同地区调节能力需求,科学制定各省煤电灵活性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优先提升30万千瓦级煤电机组的深度调峰能力,适度积累煤电机组的快速增减负荷和快速启停改造运行经验。到2020年,完成对全国2.2亿千瓦煤电机组的灵活性提升工作,其中热电机组1.33亿千瓦,纯凝机组8700万千瓦。
在推进各类灵活调节电力设施建设方面,黄学农提出,要加快已纳入规划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适时开展新一轮选点规划;在具有天然气价格优势、气源有保障、调峰需求突出的地区,发展燃气机组进行启停调峰;积极支持太阳能热发电,推动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化应用,鼓励建设具有较好储热能力的项目;加快推进西南地区龙头水电站建设,缓解西南水电的丰枯矛盾,提高流域梯级水电站的综合调节能力。
与此同时,要不断优化和提升电网调度水平,加强电力系统与现代信息、控制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智能电力系统调度控制平台,实现电源、电网、用户之间电力潮流和信息的双向流动。
随着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电力清洁低碳转型发展势在必行。黄学农表示,要加快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创新,重点在大容量液流、锂离子、钠硫、铅炭电池等电化学储能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方面开展创新,提高新型储能技术的转换效率和使用寿命,降低单位度电使用成本。
上一篇: A股11月开门红 热门概念股集体走强
下一篇: 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将超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