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正在进行公示,并向公众征集意见。至2020年,武汉市实现20%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规划171个海绵城市建设分区
按规划,至2020年,实现武汉市20%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规划提出,武汉将形成“T轴—两环—多点—六楔”的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结构。除长江、汉江河流水系外,利用三环线防护林带、严西湖、汤逊湖等中小型湖泊等构建生态内、外环,并利用和平公园、解放公园、中山公园、后襄河公园等城市级和社区公园,缓解城市内涝风险。
未来,武汉将控制湖泊蓝线、绿线和灰线保护范围。其中,蓝线、绿线之内不得任意开发,灰线内的建设要与滨水环境相协调。在166个湖泊保护名录基础上,武汉将增补梦泽湖、小什湖、大什湖、都司湖、草湖、陶术湖、万家汊、叫驴湖、庙湖、高湖、奓子湖、土地湖、河湖等湖泊进湖泊保护名录,新增湖泊面积约10平方公里。
按方案,规划确定了武汉市海绵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区域,规划区共划分为171个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其中,江南片(含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东湖风景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化工区、江夏区)最多,共83个;汉口、东西湖片(含硚口区、江汉区、江岸区、东西湖区)共36个,黄陂、新洲片(含黄陂区、新洲区)共17个,汉阳蔡甸片(含汉阳区、武汉开发区、汉南区、蔡甸区)共35个。
巡司河等黑臭水体将综合整治
针对海绵城市近期建设重点,规划提出重点围绕水问题突出区域来开展。
据了解,重点建设区包括四大类,即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示范区、黑臭水体治理关联区、内涝治理重点区和重点湖泊水生态修复关联区。重点建设区应包括区内源头海绵化改造、中途蓄水设施建设和内涝点原位治理。
武汉市海绵城市近期重点建设区包括35个建设区,总面积203.51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28个建设区;新城区7个建设区。
记者看到,武汉近期重点建设包括江汉区的汉口中央商务区汇水区、青年路合流汇水区、新华路汇水区、建设大道北汇水区等;江岸区的兴业路—后湖大道汇水区、黄孝河后湖片汇水区、塔子湖明渠汇水区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南湖东北部汇水区、光谷大道汇水区等;洪山区的巡司河中段汇水区等。
针对内涝防治,武汉近期将重点新改扩建出江泵站18座,新增出江规模1038.5立方米/秒,包括后湖四期泵站建设工程、筷子湖泵站建设工程、四新泵站建设工程等。此外,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工程9项,并对巡司河、黄孝河明渠、夹套河等黑臭水体进行综合整治。
目前已完成试点项目5项
2015年4月,武汉市获批首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2016年3月,《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标志着武汉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启动,目前正在青山和四新开展“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试点。
目前,武汉市逐步展开青山和四新示范区海绵城市试点,计划三年投资162.9亿元,实施项目455个,到2017年,两大示范区内涝防治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在今年的暴雨中,青山和四新基本未出现内涝,海绵城市建设初见成效。
今年,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投资计划实施263项,截至9月底完成可行性研究审批250项,完成初步设计批复107项。试点项目已完工5项,完工面积2.25平方公里,在建项目数115项,在建规模10.95平方公里,共完成投资额34.68亿元。
下一篇: 韶关市太阳能污水处理系统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