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公布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在科技创新中,能源科技创新是重要一环。智能电网技术、能源互联网和大容量储能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被重点提及。记者就此专访了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鸣,请他对相关领域“十三五”科技创新进行了深入解读。
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落地将更有效推动技术创新
记者:我国能源互联网基础研究现在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在实际应用方面有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
曾鸣:说能源互联网的基础研究,恐怕首先要先说说智能电网的基础研究。智能电网经过近五六年的发展,列入了多个863项目以及国家相关创新项目,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现在智能电网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已经能够引领国际水平。
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是核心和枢纽的关系。也就是说,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核心平台和枢纽。能源互联网的研究,除了智能电网之外,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研究需要进行。从去年开始,一直到明年,科技部已经在能源互联网方面列了多个科技攻关项目,现在都在进行当中。
一些大型的央企,比如国家电网,都在内部设立了一些能源互联网相关的项目,还有一些大型民营企业近年来也在投资一些能源互联网的研究项目,也都在进行当中。
能源互联网在应用方面,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也下发了一些相关文件,出台了相关政策,推 动能源互联网试点工作。今年年初,三部委《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对试点和应用作出了整体部署,目前就是根据这一部署在开展未来十年的工作。
能源互联网在应用方面最需要的环境,就是能源体制的改革、政策的配套、管理模式的创新。这些也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在整个能源科技发展方面,能源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将如何改变能源格局?
曾鸣:能源是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因此能源科技对于整个科技领域是至关重要的。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对于未来能源格局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会使得能源革命向前大大地推进一步。
能源互联网在支撑能源消费、生产、体制和技术革命四个方面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能源互联网,对于改变能源消费模式,提高用能效率,减少污染,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有了能源互联网,对于供给侧新模式、新业态的出现,多种能源互补,清洁能源利用,减少弃风弃光弃水也都有促进作用;有了能源互联网,能源体制革命能够加快,市场化进程会加快;有了能源互联网,就有了很多的技术平台,对于技术革命本身有巨大的推进作用。这就是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推动能源革命的具体内涵。
记者:当前我国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的推进情况如何?这些示范项目是如何推动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的?
曾鸣:目前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其中 的一种就是多能互补,已经经过了评审,很快就会发布示范工程项目。未来三年,这些项目都会落地。国家能源局会直接指导,并组织专家指导委员会,全过程对这些项目进行引导和咨询。这些示范项目涵盖了一系列能源互联网的相关技术,通过示范,这些技术能够落地,从整体上推动技术创新。
多能互补能够支撑清洁能源高效利用
记者:能源互联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进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建设,在这方面,科技进步能够担当什么角色?
曾鸣:推动多能协同互补综合能源网络建设,需要一系列科技进步来支撑。首先是各种能源的技术,包括电网技术和发电侧技术,如柔性直流、先进电力电子、路由器技术以及新能源系统的相关技术等,还需要石油和天然气的相关技术。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还需要信息技术,就是信息通讯技术与各种能源技术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多能协同互补综合能源网络建设和运营起来。
记者:您认为如何利用多能协同互补的技术来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
曾鸣:这个问题是不言自明的。通过多能互补才能够尽可能保证风光发电利用小时数的提高,减少弃风弃光,这也是公认的一个事实。因为风光发电是不稳定的,不好预测的,要有传统能源给它调峰,才能减少弃风弃光。
那么传统能源给它调峰,有风有光则 保证风光的发电出力,没风没光的时候,其他传统能源来补上,始终保障电力的供需平衡,这就是多能互补的含义。多能互补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支撑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弃风弃光。
记者:先进储能技术是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这涉及电动汽车等一系列产业,在这方面我国发展现状如何?怎样才能使储能在能源系统真正发挥关键作用?
曾鸣:储能是使得能源真正能够真正独立的最关键的技术,所以它是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之一。储能技术有多种多样,而且也是在不同的系统中,与不同的能源相配合。究竟是采用哪种储能方式,要根据相配合的能源不同来确定。
这里你谈到电动汽车,电动汽车是一种电能替代的方式,它的作用大家已经清楚了。我想说的是,电动汽车除了电能替代的作用之外,还有储能的作用。现在有很多研究者也在研究,电动汽车既作为移动式电能替代的用电工具,也是整个电力系统的储能工具。二者如何协调优化,是未来的一个很大的课题。
国外目前已经在研究这种技术,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在试点,就是把电动汽车各种用电模式、用电数量、用电布局,与整个电力系统高峰低谷的电力负荷相匹配,把它作为一种有效的移动储能装置,同时又是电动汽车。如果将来二者能够协调优化,那么未来电力系统运行状况会大大地改善,运行成本会大大下降,对环境的污染也会显著降低。这是我们追求的方向,也是在能源互联网平台上希望实现的目标。
上一篇: 济南即将出台充电桩建设规划
下一篇: 哈尔滨市出台试行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