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策趋向于逐渐“断奶”,光伏企业如何适应电改下的市场竞争,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将是对每个光伏企业最大的考验。
对于光伏等新能源产业而言,导致“弃光”、“限电”的原因,除了电网输送能力的限制外,还与调峰能力缺失等因素有关。
而这,将是下一步政策的发力点。
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韩水表示,“十三五”期间,将全面提升系统的灵活性,提高电力系统的调峰能力。与此同时,为了配合这些政策,将加强低谷时代的电能替代力度,并同时研究推进峰谷电价的政策,推进各种辅助服务市场,多措并举,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健康有序发展。
对于一个市场化的电力市场而言,发达的辅助服务市场将是不可或缺的。而这可能将成为未来的一个创新高地,包括此次发布会上提出的推进峰谷电价的政策,如果能够尽快的开展和实施,将极大的促进包括储能以及微网的发展。光伏如何发挥出自身在这方面已经具有的一些特性和优势,将决定行业的发展空间和告别“政策市”的速度。
基于此,随着政策趋向于逐渐“断奶”,光伏企业如何适应电改下的市场竞争,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将是对每个光伏企业最大的考验。对于那些不能顺应市场和不具有创新能力的光伏企业而言,只能是像部分地区的农业那样,“靠天吃饭”。
甚至,可以因此而断言,在当前的电力市场环境下,光伏企业将进入一个“两极分化”的时代。
提升调峰能力成未来重心
随着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调峰能力的不足正成为制约新能源消纳的因素之一。
众所周知,对于光伏而言,一直存在着发电区与用电区不统一的问题。因此,远距离大规模的输送,就成为了必须的选项之一。
不过,对于远距离输送而言,除了要考虑售端的电力需求,还需要考虑售端的调峰能力。
在近日国家能源局召开的“十三五”电力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上,韩水就表示,对于输电通道的建设而言,需要考虑受端的电源结构和调峰能力,并合理确定受电比重和受电结构。同时,在保证跨区送电的可持续性的同时,满足受端地区的长远需要,还能够参与受端的电力市场竞争。
基于此,无论是对于本地的消纳,还是大规模的远距离输送,对于新能源的输送,配套相应的调峰能力都是必选项之一。
从此次发布会上传递的信息来看,国家能源局未来将着重弥补调峰能力的不足,而且将着重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满足构建配套的调峰能力。
韩水表示,电力系统的调峰能力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一是要加大调峰电源的建设规模,第一是抽水蓄能,“十三五”期间建成1700万千瓦,同时在“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6000万千瓦;第二是建设一部分调峰用的气电,在规划中部署大概500万千瓦的调峰气电的建设;三是加大了燃煤电站灵活性的改造力度,加大煤电调峰的能力。在“十三五”期间部署热电联产机组改造1.33亿千瓦,纯凝机组改造8600万千瓦,主要用于增加“三北”地区的调峰能力,这是在增加调峰能力方面所做出的安排。
未来的创新高地
对于电力市场而言,如何在实行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同时,又能够同时满足其固有的一些特性,包括电力生产的同时性、连续性以及实时性等,无疑是最大的挑战。
从此次发布会上传递的信息来看,未来,将主要依靠经济刺激手段来达到上述目的,而非行政命令。
韩水表示,为了更大程度的减少“弃光”的发生,将加强电能替代,同时将研究推进峰谷电价的政策,推进各种辅助服务市场等,通过这些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同时并举,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健康有序发展。
其中,最具直接收益的可能就是峰谷电价政策。如果这一政策能够尽早的推出并落到实处,可能会刺激储能以及微网的发展。
其实,将峰谷电价差作为一种收益模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抽水蓄能电站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在此次出台的电力“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十三五”期间建成1700万千瓦,同时在“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6000万千瓦。
与此同理,对于光伏而言,完全可以参考“抽水蓄能”的商业模式,通过储能、微网等的利用,既可以避免“弃光”等情形的发生,又可以实现单位电价的最大化。
纵观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对于一个市场化的电力市场而言,发达的辅助服务市场将是不可或缺的,而这可能将成为未来的一个创新高地。
对于光伏而言,如何发挥出自身在储能、微网等方面已经具有的一些特性和优势,将决定行业的发展空间和告别“政策市”的速度。从更大的视角来看,随着政策趋向于逐渐“断奶”,光伏企业如何适应电改下的市场竞争,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将是对每个光伏企业的最大考验。
对于那些不能顺应市场和不具有创新能力的光伏企业而言,很可能就像部分地区的农业那样,只能“靠天吃饭”了。
甚至,我们可以因此断言,在当前的电力市场环境下,光伏企业正在进入一个“两极分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