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纯电动货运船在河道内运行。该电动货运船一次充电可以行驶200公里至300公里,充电时间大约6小时至8小时。 据了解,该船采用超级电容加动力锂电池推进系统替代柴油动力,开航启动快,零排放,噪音小,且运营成本只有同吨级柴油货船的六分之一。这也是浙江省湖州市创建全国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推进绿色水运新能源船舶的一大亮点。 新华社记者 徐 昱摄
去年船舶业整体陷入低谷,大面积亏损成为行业遭遇“寒冬”的真实写照。但即便如此,行业内仍有中船重工这样的企业,积极淘汰产能、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非船产业,最终实现了逆袭。船舶业虽身处困难时期,但却也处于转型升级的机遇期,未来船舶业仍要以去产能为核心,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适度多元经营,缓解市场低迷压力——
2016年,是船舶行业深受“煎熬”的一年。统计显示,受新船价格持续走低、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船东频繁改单、船企开工不足、融资成本高企等因素影响,我国船企盈利能力大幅下降。2016年底,重点监测企业营业利润率仅为0.5%,比2015年下降0.8个百分点。
造船业陷入低谷
三大造船指标大幅下降。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造船完工量为353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5.6%;承接新船订单量为2107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2.6%;截至2016年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为996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9%。
船舶行业经济效益下降。2016年1月至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975.7亿元,同比下降1.6%,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7.4亿元,同比下降1.9%;船舶出口金额明显下降。出口船舶在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中所占比重分别为94.7%、77.2%、92.6%。2016年1月至11月份,我国船舶出口金额为215亿美元,同比下降19.4%。
“造船几乎没有不亏损的,大家都在苦苦支撑。”业内人士对记者说。2016年,船舶行业破产和兼并重组的步伐明显加快。2016年,我国有59%的企业没有承接到新船订单,按年末手持订单和实际产能测算,我国船企订单保障系数已下降到目前的1.5年,开工船舶明显不足。中小船企倒闭潮已经蔓延至大型骨干造船企业,江苏熔盛、舜天船舶、南通明德、浙江正和、浙江造船等我国骨干中大型船企深受影响,生产经营几乎停滞,甚至进入破产重组程序,我国主要造船企业面临极大生存压力。
船企奋力突围
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我国船舶工业领军企业之一的中船重工集团却交出了一份让人惊艳的答卷: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7%,实现利润为上年的2.2倍,实现经济增加值为年度考核目标的120%,承接合同金额同比增长20%。
“这源于中船重工公司治理与运行模式不断完善。”中船重工副总经理邵开文介绍说,该公司坚持“不承接边际利润小于零或现金流为负的订单”底线,加快集团内造修船资源的重组整合,推进军民融合,全年核减造船产能500万吨,加速推进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中船重工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非船产业快速发展。目前,中船重工非船产业营业收入已占集团全部营业收入的60.9%,新能源、动力、智能设备、节能环保及石油石化装备等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一批新产品研发成功。”邵开文表示,中船重工2017年的目标是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双增20%。
中船重工的成功实践给处于困境中的船舶行业提供了信心和希望。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预计,2017年造船市场形势仍难有明显起色,全球新船成交量在3000万至4000万载重吨,海洋工程装备成交量约为100亿美元,但新船价格有望止跌企稳。受在手订单大量交付的影响,油船、散货船和大型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市场总体仍将处于低位,化学品船、支线箱船、滚装船和豪华邮轮等细分市场将继续保持活跃。国际原油价格仍将低位徘徊,钻井装备市场继续低迷,生产装备市场有望小幅增长,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难有明显好转。
困难期也是机遇期
行业困难期正是转型升级的机遇期。近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要求,船舶行业要加快落实日前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年)》,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为核心,以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增长、去产能、补短板、降成本、调结构、提质量、强品牌,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业内专家表示,在当前船舶市场持续低迷、国际新规不断出台、船东要求愈加严格的环境下,船企须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加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力度,有计划地开展智能车间建设,抓好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打造高效船舶制造体系。
中船重工的实践表明,适度开展多元经营,优化业务结构无疑是减少市场风险、缓解生产压力的重要举措。有实力的企业应积极组织富余力量,深入开展市场调查,努力开拓新兴产业、军民融合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从单一产品向相关多元、从船用市场向陆用市场、从产品营销向物流增值等发展,调整自身的产业和产品结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国民)
点评:提升集中度 挖掘新动能
虽然中国船舶工业已跻身世界造船大国之列,但在世界造船业供求矛盾加大,全球造船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的严峻形势下,我国船舶业产能过剩、集中度低的问题越发凸显。因此,在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提升行业集中度,加速技术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是行业未来转危为机的关键。
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完工量占全国的比重仅为56.9%,造船大国韩国早在2010年就已高达97.6%。放眼全球船舶产业,高度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已占主导地位,但我国船舶业却面临着骨干船厂规模小而散、专业化水平低、小型船厂过多的局面。小型船厂普遍存在生产硬件条件差、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不规范造船等问题。不少行业研究显示,船舶产业低集中度造成产品同质化严重,低端重复建设频繁,诱发恶性竞争。
尽管研究机构普遍预计2017年船舶业将触底反弹,但行业的大幅回暖仍然难以预期。不过,当前的行业低谷期,恰恰是企业兼并重组良机。船舶业是规模效应明显的行业,应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提升行业集中度,出清过剩产能,扶持优强企业。《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年)》要求,到2020年我国前10家船企造船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据此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小型船厂将面临淘汰或被兼并的命运,行业竞争将更加规范有序。
在出清产能提升集中度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寻找新的增长点。如《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要重点扶持的领域,包括大型主流船舶、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特种船舶、船用动力核心配套领域等;同时提出加强新需求的培育,制定全国邮轮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实现邮轮的自主设计和建造,但目前国内船企尚不具备制造豪华游轮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鼓励船企发力中高端,鼓励企业依靠技术进步寻求发展增量。因此,全行业要克服困难提升高附加值船型的研发和销售水平,加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才能提高企业抵御“寒冬”的能力。(李 景)
下一篇: 注定淘汰液晶屏的OLED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