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继共享单车风靡部分城市以后,共享汽车也开始在全国多个城市进入,这种新型的出行方式,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找车难、停车难等诸多问题。近日,友友租车官方宣布,因之前签署的投资款项未如期到位,管理层决定退回所有用户账户存款,停止运营。此消息发布后,给火热的共享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同时也让部分投资者对汽车分时租赁行业前景感到担忧。
乐视汽车旗下的零派乐享公关经理在接受中国网汽车采访时表示,友友租车“倒闭”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分时租赁是强资投入的行业,单纯依靠风投,比较脆弱,没有产业链布局的规划和支持,友友租车失败是可以理解的。一度用车则认为,友友租车内部管理混乱、对行业认知不够,“运营时以激进的互联网思维、希望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尽快把行业炒热,这几点都成为它倒闭的原因。”
近几年,分享经济在我国火热,共享单车走红后,共享汽车顺势而起,各领域企业争相抢占市场。事实上,汽车分时租赁不是一个新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瑞士,后期日本与英国等国家争相进行效仿,但没有形成规模。
分享经济获政策支持 发展痛点重重亟待解决
去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鼓励分享经济发展的政策。今年两会前夕,国家发改委就《分享经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提出了允许和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分享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适应分享经济特点的政策环境。
不仅如此,地方也曾相继出台对共享汽车发展利好的政策。2016年3月,上海市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底,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服务网点将超过6000个,纯电动汽车超过20000辆,充电桩超过30000个。
近日,北京市交通委也表示,北京将推进分时租赁汽车网点布局,今年年底前分时租赁汽车预计达到2000辆。北京市政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已计划把北京二、三环40余处高架桥下的空间改造作为“共享汽车”租赁点,设置停车位与充电桩。
业内人士称,有国家与地方的支持,对共享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是新兴产业,成长过程中必然面临各种挑战,共享汽车要想像共享单车实现盈利,不可复制现有的商业模式,要结合市场与产业本身找到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
据了解,限制共享汽车发展有多重原因,首先,购买汽车成本高占运营成本40%左右;其次,市场提供车型多是新能源汽车,电池续航里程有限与充电桩基础设施布局不完善等。一度用车品牌经理表示,北上广深车位紧张,其他城市的车位相对宽裕,但由于管理不到位,停车问题有待解决。目前充电桩真正运营的更多照顾是家庭用车,能给企业的充电桩有限,上述问题都会抑制新能源汽车租赁的发展。
部分企业已盈利 将继续扩大投放规模
随着国内大中城市买车、养车成本越来越高,加上限行政策、上车牌难及城市停车位饱和等问题,公众对“共享汽车”有一定的潜在需求。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在去年10份发布《2018年中国汽车共享出行市场分析预测报告》分析称,汽车共享出行(包括网约车和租车)已经使国内的出行状况产生了良性变化,预计到2018年,中国汽车共享出行市场的潜在市场容量有望达到1.8万亿元。
“共享汽车”在国内尚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部分专家也并不看好这一行业,他们认为全国正在运营的共享汽车超过260家,竞争非常激烈。而低收入、高成本导致绝大多数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这种条件下企业盈利遥不可期。不过这一观点,遭到部分企业的反对。
首汽集团旗下的GOfun出行认为,“共享汽车企业,能否盈利取决于资源的搭配和运营的效率以及对市场的洞察。当行业的规模达到一定拐点(拐点包括企业的规模、资源集成能力、对行业知识的了解,电池和充电桩还有汽车的技术成熟等)之后,盈利在2-3年可以预期。预计到2017年底,我们将扩展到全国20多座城市,投放车辆破万,点位扩展到1000余个服务网点将覆盖全部一线城市、省会城市、沿海经济发达二线城市。”
一度用车市场部负责人称,共享汽车出发点很好,但由于国内情况复杂,企业在发展中要实现稳固发展,不断调整自身的商业逻辑。在采访过程中,一度用车对记者透露,公司去年7月份在太原投入的共享汽车,已经开始盈利,今年还将在北京投入上千辆汽车,其他城市也会逐渐加车。
车型均为宝马i3的高端自驾服务EZZY官方则称,“企业目前单车月收入1.5万元,在零市场预算之下实现10w注册用户,实出行业务本身即可实现盈利,同时公司还在规划其他衍生的增值服务。今年我们会在北京会投放2000辆,全国5000辆,从而实现百万用户。”正在市场运营共享汽车的3家企业,都对该行业发展充满希望,均表示未来将会继续扩大对市场的投放。
共享汽车不仅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对节能减排、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都也有着重要作用。美国共享经济协会数据显示,每共享1辆汽车,可以减少13辆汽车的购买行为,减少75克二氧化碳排放量。业内人士也表示,随着国内城市交通超负荷现象凸显,分时租赁会为一些城市缓解停车、堵车等问题。如今,多部门出台的政策,也均向该行业倾斜,未来共享出行领域会成为一大趋势。(记者 毛凯悦)
上一篇: 美国报告评价中国太阳能产业优势
下一篇: 黄石市首座生物质电厂并网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