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从国家科技项目立项至今已经接近20年,可以说产业发展已处于世界前列。2017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新能源销量远超45000台,美国1季度销量40730台,中国新能源车超越美国回归第一。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长超300%;2016年,产销增长超50%;今年1月份,产销下降70%左右——新能源汽车的“失速”曾一度引发业界关注。
一个新兴产业的成长一般要经过酝酿期、导入期、快速发展期与成熟期四个阶段。导入期也称培育期,我国新能源汽车目前正处在这个阶段。自从新能源汽车被提升到国家战略,民间的造车热情便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一大批新势力在资本、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助推下风起云涌。据人民网此前报道称,从国家发改委项目批复看,已获得纯电动乘用车“准生证”的12家车企累计投资247.72亿元,规划年产能累计69万辆。不过,鉴于最大产能一般会超出规划产能20%—30%,12家车企最大实际产能有望达到100万辆。
投身火热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企业,远不止这几十家。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被看作是非汽车企业进入新能源造车领域的准生证,它对电动车造车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有意获得准生证的企业数量有增无减的趋势却让业界始料未及。迄今,只有少量车型通过重审认证,成为国家认可的上目录的车型,绝大多数车型的重审工作还有待完成。按照相关规定,只有上目录的车型销售后才能获得国家财政补贴,目前很多汽车企业都在等待。
2017年初,工信部部长苗圩曾表示,工信部已牵头编制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将达到200万辆的发展目标。由此看来,如果按照200家新建新能源汽车公司数量来推算,即总产能将超过千万辆级,投资将达到逾2000亿元市场体量,未来将占据新能源车市场绝大部分产能。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大支撑——财政补贴,则将逐年退坡,至2020年将完全取消。离开政府补贴,刚刚迈出商业化脚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才能有玩家持续参与?从大方向上来看,新能源汽车依旧是增速可期。4月25日,工信部、发改委及科技部联合发关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称,到2025年,我国汽车生产将达到3000万辆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生产700万辆。接近四分之一的车都是新能源车。
按照目前的政策设计,从2017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补贴额度比2016年降低20%,地方财政补贴不得超过中央财政单车补贴额的50%。与此同时,我国将于2021年取消补贴,代之以环境、能源为因素的常态鼓励政策。具体怎么补?很多地方新的补贴细则还没有出台,消费者在观望中。但在奇瑞新能源公司总经理高立新说,只有让更多资本和企业参与进来,鼓励创新各种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才有可能把新能源汽车产业真正做起来。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指出,在“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将面临真正的市场考验,必须练好内功。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仍然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补贴政策还不能取消,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产品性能与价格还未达到可以与传统产品竞争的水平,产业链还不够强壮与完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与接受度还有待提高。所幸,随着新能源车企的研发和技术提升,制造成本下降,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