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装满山西日盛达新能源集团光伏玻璃产品的集装箱驶离厂区开往青岛港。这批光伏玻璃产品将在青岛港装船后,“漂洋过海”运抵韩国,从而开启日盛达光伏玻璃进军韩国市场的“第一单”。“按照合同约定,我们今后每月将向韩国用户提供规模可观的光伏玻璃产品。”面对这次出口带来的全新感受,董事长张珍芳内心百感交集。
5月31日,日盛达新能源光伏玻璃产品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有的在对玻璃进行复检,有的在打包,有的在搬运……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公司现在没有库存,销售情况非常好。”跟随张珍芳,记者来到2016年初新上马并投入运行的全自动化流水作业线旁,灵活的机器人挥舞着双臂快速地运送着一块块玻璃,煞是热闹。然而,四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2013年,日盛达作为我市十大非煤产业项目受到关注。这个重点项目,日产500吨光伏玻璃,自2013年正式投产以来,坚持技术创新、高端引领、品质保证,已迅速突破年产量1800万平方米光伏玻璃的生产能力,合格率达100%,质量位于行业领先水平,有力地推动了长治县经济转型发展的步伐,成为我市煤炭企业转型的典范。
“熔炉煅烧是光伏玻璃生产的首要环节,我们大打技术组合拳,引进世界最先进的一窑四线技术及钢化、镀膜等深加工技术,每条生产线都可以根据需要适时调整,可根据客户需求,生产2㎜、3.2㎜、4㎜等不同厚度、不同花型的太阳能超白原片玻璃,还可通过自动化横切、纵切,实现不同规格的处理。我们的自动化高端设备保障企业成品率始终在80%以上。”然而,日盛达的发展就像我市众多煤炭转型企业一样,并非顺风顺水。2015年8月,光伏产业市场低迷,日盛达面临濒临停产倒闭的艰难处境。“是坚持下去还是临阵退缩?”那段日子是一段煎熬、也是一种蜕变。为了在光伏产业“突围”与“逆袭”,日盛达紧盯市场、瞄准高端,投资1700余万元引进上马了年产600万平方米的光伏镀膜钢化玻璃项目,并于2016年2月投入试生产,实现了半成品向全成品、全自动化产业链的转型。这条全自动光伏玻璃钢化镀膜生产线最大的特点是在关键岗位都用上了机械手,机器人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大超过人工操作,而且生产安全性高。
“之前的深加工生产线我们需要工人大概近百人,引进这套设备只需要十几名技术人员即可,这大大节约了人力和生产成本,同时还能提高产值效益。”张珍芳介绍说,“这条生产线通过纳米级的涂层和镀膜、钢化,使玻璃的透光率由原来的91.5%提高到93.5%以上,通过这两个百分点的提高,使得终端客户组建厂发电功率提高两个点以上。”
今年,该集团在着力推进新上2条日熔量1000吨超白压延玻璃生产线、500兆瓦太阳能电池双玻组件生产线和硅砂基地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这次销往韩国的光伏玻璃产品,是日盛达实施国际战略后获得首份订单。面对未来,日盛达新能源集团将继续科学决策、精细管理,紧紧抓住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两个基本点,把企业做强做大,争做“金太阳”工程排头兵,以蓬勃之势跻身我国光伏产业“第一方阵”。“步入‘十三五’以来,我们日盛达集团将在继续用好传统优势的同时,瞄准光伏产业,应用高新技术,实现高端转型,全力推动企业在实现工业新型化中上水平、快发展,助力我市能源转型……”张珍芳介绍说。
上一篇: 当心煤炭购销 合同中的风险点
下一篇: 新旧动能转换,兖矿“腾笼换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