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4个月,新能源汽车牌照暂停发放的消息再度甚嚣尘上。
6月5日,有媒体报道中国拟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发放,此前政府自2016年3月起已发放了15个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截至目前,发改委已经核准了15个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分别是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速达、合众、陆地方舟及江淮大众。这些车企想要真正获得资质还需通过工信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最终能不能卖车,需看企业及产品能不能上《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
目前只有北汽新能源一家进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
记者尝试求证上述传闻,但并未获得有关方面正式回应。不过记者注意到,早在1月26日,发改委正式批准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纯电动乘用车产业化项目,将新能源车企前10张牌照发放完毕之时,已有汽车行业重要人士表态国家将控制新能源车企资质审批数量。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高珩曾表示,尽管政府并未表示总共将批准多少家企业,但从市场容量来看,10-15家新能源车企比较合适。这些新进入企业如能对行业产生“鲶鱼效应”,则会刺激传统车企加速新能源汽车发展。
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在2016年9月也曾透露,工信部正在考虑将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限制到最多10个,其中不包括正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传统汽车制造商,譬如上汽和比亚迪。而正在或已经建成电动车生产线的厂家超过200家,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厂家将出局。
虽然10个和15个的数量限制的传闻随着新一轮牌照的发放先后被打破,但是产能过剩的隐忧仍挥之不去。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乘用车市场需求保持稳定增长,2016年乘用车销量超过2400万辆,而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只有50万辆,仅占到总量的2%左右。按照国家规划的2020年对新能源汽车的规划,新能源汽车在2020年的销量将不构成汽车行业的“主流”。因此,有行业人士认为,和传统的乘用车市场相比,新能源汽车仍然是一个总量不大的市场,很难容下上百家电动汽车公司。
“目前国内的车企加起来的规模不敌丰田一家,且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产能总量有控制。因此对电动汽车牌照的数量限制,也是考虑到电动汽车目前总量不大,想通过限制牌照的数量,让拿到牌照的企业做大做强。”深圳某汽车行业观察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另一个关于产能的新动向是,6月1日江淮大众合资项目获批。这打破了中国现行的汽车产业政策——“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含两家)以下生产同类(乘用车类、商用车类、摩托车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
目前,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汽车(含现有汽车企业跨类生产纯电动乘用车)项目,已经被单独列为一个种类,而不再是隶属于新建中外合资轿车生产企业项目。此次江淮大众项目的获批,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国际车企将可以在华建设合资的电动车生产企业——这可以应对即将实行的碳排放交易。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产能或将进一步膨胀。
在这种背景下,国内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的风险正在积聚。目前国内电动车主要以自主品牌为主,而自主品牌的价格优势主要依靠政府补贴维持,一旦补贴退出,将启动第一轮新能源汽车的洗牌,而眼下快速扩张产能将成为一把“双刃剑”,行业竞争加剧、企业竞争力下滑的双重危机或将凸显。(记者 刘凡)
上一篇: 河北省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
下一篇: 加大煤炭供给量 煤炭市场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