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我国已发放了15个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从北汽新能源到大众江淮的审批,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内完成发放,业内直呼“有点快”,建议放缓生产资质的审批速度。近日,有媒体报道我国拟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发放。
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或进一步饱和
政府导入新能源车企的初衷是为了对传统车企产生“鲶鱼效应”,刺激传统车企加速新能源汽车发展。然而,严重依赖补贴的新能源车企反而成了政府的负担。
现有的15家车企(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知豆、速达、合众、陆地方舟及江淮大众)纯电动乘用车产能约为117万辆,而我国2020年所有新能源汽车的预计销量才200万辆,而目前拥有新能源生产资质(拥有完整的整车生产资质无需申请新能源生产资质)的传统车企超过200家,可见,产能已经严重过剩。
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乘用车销量超过2400万辆,而整个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只有50万辆,仅占到总量的2%左右。按照国家对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规划,新能源汽车在2020年的销量将不构成汽车行业的“主流”。与传统的乘用车市场相比,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总量仍不算大,上百家电动汽车公司已经很拥挤。
大众江淮的获批传递这样一个信号——新建纯电动车乘用车生产汽车项目,已经被单独列为一个分类,而不再是隶属于新建中外合资轿车生产企业项目。可以预见,为了应对碳排放交易和即将实施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政策,会有更多的“大众江淮”出现在中国市场,加上补贴逐渐退出,洗牌模式即将开启,这种形势下,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将会进一步饱和,竞争也更加激烈。
新能源乘用车尴尬的5月
近日,中国乘联会发布了5月份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狭义)市场数据。统计数据显示,5月乘用车销售3.81万辆,同比增长69.5%,其中纯电动销售3.17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售0.64万辆。然而,60%以上的新能源生产厂商5月份销量不足千辆,部分生产厂商销量仅数十辆甚至为零,天津一汽、东风日产、东风悦达起亚、广汽传祺等均在此列。翻看前几个月的新能源乘用车统计数据,这些车企的销量也不太理想。这种尴尬局面除了上述车企自身的因素外,还与我国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环境有关。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市场对财政补贴还有较大依赖,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还需进一步培育,市场还不够成熟。否则,也不会出现60%以上的企业5月份如此惨淡的表现。
电池中国网认为,已经具备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数量本来已经很多,随着合资企业的陆续加入,必然导致产能过剩和市场的饱和。从5月份大部分新能源乘用车企的表现来看,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培育。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初衷是扮演“鲶鱼”角色,刺激传统车企发展新能源汽车,然而,如果“鲶鱼”投放过多、过快,超过水域的承载能力就不合适了。因此,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发放是该停一停了。
能源
上一篇: 履约率不稳定电煤中长期合同存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