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很多国家的能源系统具有相似性,例如日本与韩国都属于资源匮乏型国家,能源均严重依赖进口,中东国家的能源系统均以本国油气资源主导,但是因为受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发展历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差异性才是任何两个国家的能源系统之间最为本质的特征。目前,世界各国正在推进大规模能源改革,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也不会有任何两个国家走上完全相同的转型道路。那么,应该如何对各国能源系统进行横向比较?各国能源系统的表现孰优孰劣?
能源架构绩效指数
因为各国能源系统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搭建一个综合性框架来对它们进行统一的评价。为此,世界经济论坛与埃森哲合作建立了能源架构绩效指数(EAPI)。
EAPI是一个包含18个子项的复合指标,这18个子项被归入三大类别:经济增长与发展、环境可持续性、能源获得与安全。在对各国能源系统进行评价时,首先针对每个子项分别评分(评分范围为0~1),再基于给定的权重汇总,得到一个总分数。
优等生VS后进生
在纳入EAPI评估的127个国家中(不包括很大一部分的非洲国家以及缅甸、老挝、朝鲜等国家),能源绩效表现最优的是欧洲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在得分0.7分以上的30个国家中,有22个来自欧洲,前7位全部是欧洲国家。其中,瑞士是唯一一个得分达到0.8的国家,已连续第三年折桂。
表现较差的国家几乎全部来自中东地区和非洲,得分均未超过0.46分,其中得分最低的巴林仅有0.37分。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能源绩效与资源禀赋之间并没有很强的正相关性,绩效最高的国家行列中仅挪威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而绩效最低的中东国家则以油气资源丰富著称,伊朗、沙特、伊拉克、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等国都在100名开外,得分均未超过0.5分。拖累这些国家总得分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与发展指标和环境可持续性指标。厄立特里亚、贝宁、也门的最大短板在于能源获取与安全指标。
能源消费VS能源绩效
能源消费大国在EAPI体系下的得分并不令人满意,中国(0.53分,95位)、美国(0.65分,52位)、印度(0.55分,87位)、俄罗斯(0.65分,48位)、日本(0.66分,45位)这五个最大能源消费国的排名相比于2009年未能有明显提升,其中美国和印度分别上升2和4位,中国下降1位,俄罗斯和日本分别下降了12位和24位。
中国在能源进口多样性方面排名全球第1,但在空气污染、能源强度、发电碳排放等方面都位列100名开外。
与中国类似,印度的能源进口多样化程度很高,排名全球第5,但在发电碳排放、PM2.5水平等指标方面几乎在全球垫底。能源获取与安全是印度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有近2.5亿人无电可用,超过8亿人依赖传统生物质能源。
日本是能源绩效较高的国家,但在利用替代性能源(包括核电)、发电碳排放、能源对外依存度方面的排名靠后,分列全球第102、88以及121位。
俄罗斯严重依赖国内丰富的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在全球排名92位。同样因为丰富的油气资源,该国在能源强度以及化石能源补贴方面都排在100名之后。
得益于页岩气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美国的能源获取和安全、一次能源供应多样性分别位列全球第5和19位,但在环境可持续性方面排名105位,远远落后于其他OECD国家;在能源强度方面的表现也不理想,全球排名第86位。
根据BP的统计,能源绩效排名前20位的国家在2016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不到全球的10%,而这五大能源消费国则占近54%。若这些国家无法突破能源系统转型困境,全球的能源转型亦将难以实现。
聚焦能源可获得性
在经济增长与发展、环境可持续性、能源获得与安全这三个大类指标中,能源获得与安全是一个国家能源体系发展与转型的前提。在该类别所包括的6个子项中,更为基础性、对于普通民众健康和生活水平影响最大的是电力普及率,该指标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东部分国家能源绩效低下的重要原因。
国际能源署(IEA)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仍有近12亿无电人口,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亚洲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印度)。整个非洲有6.34亿无电人口,电力普及率为45%,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电力普及率仅有35%,部分国家(如布隆迪、乍得、南苏丹)甚至不足5%。印度是全球无电人口最多的国家,达到了2.44亿,电力普及率为81%。
对于这些国家来说,提高电力普及率的意义,显然不仅仅是提高该国的能源绩效,提高居民的能源可获得性才是重中之重。
能源绩效VS 政府能力
将各国的EAPI指数与世界银行发布的各国政府效能指标(代表政府制定和实施较好政策和监管的能力,得分越高,说明能力越强)分别作为纵坐标和横坐标建立坐标轴,可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EAPI指数得分越高的国家,政府效能指标往往也越高,EAPI指数排名前20的国家,政府效能指标的分值几乎都分布在+0.5个标准差的右边。这说明,一个国家的能源体系是否健康、健全、可持续,与这个国家的政府施政能力存在极为密切的正向关系。(文·本刊特约撰稿人 晨曦)
上一篇: 煤矿机器人化开采是什么样?
下一篇: 西北油田技术改造增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