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改电”取暖的时代已经来临
近年来,大家都深有感触,北方进入供暖季之日,便是雾霾笼罩之时,雾霾已然成了城市发展的“心肺之患”。研究显示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其中燃煤占比约为18%,燃煤污染对雾霾天气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全国范围内已实施开展散煤综合治理,尤其是作为“供暖大户”的北方地区积极倡导清洁取暖,以电代煤,以气代煤。
煤改电的变革不仅要依靠国家的政策制定,更需要企业的鼎力支持、推动。燕开能源顺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迅速成长为“煤改电”行业大军里的领军企业。总经理刘国斌曾是国内一家大型央企的部门经理,2016年,他辞职创办了燕开新能源公司,主要致力于电能替代技术的应用,尤其是专注于低谷电能的综合利用,利用电蓄热供暖。刘国斌指出我国电力供求状况目前是供大于求,低谷电的表现更为明显。像风力发电,弃风率达到了百分之三四十,甚至更多,由于电无法存储,不用就白白浪费了。“低谷电资源整合利用是电力行业的迫切需求,把发出的电充分利用就是最大的节能减排。
“披荆斩棘 全力改造房山区“减煤换煤”
北京西南门户房山,拥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与门头沟区并称为“京西煤仓”。过去在当地燃煤采暖实属常见,因此“减煤换煤”任务也尤为艰巨,为了实施“煤改电”,2016年2月17日,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对房山区2016年煤改电工作布置了任务:完成2800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实施煤改电、煤改气2.3万户,完成农村地区30万吨减煤换煤任务。
刘国斌也将其业务重点放在房山,2016年,刘国斌在企业没有固定资产,很难拿到银行贷款的前提下,企业自筹1亿多元资金,全部砸到了北京房山区“减煤换煤”的改造上,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房山五中的改造效果尤为显著,它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镇,建筑面积36000多平米,在校学生1300多人。“煤改电”之前,学校一直采用燃煤锅炉供暖,每年采暖期需要1500吨的煤。改造之后,蓄能柜代替了传统的锅炉,这个设备与传统燃煤锅炉比,优点很多,首先出水温度是恒定的,不会出现燃煤锅炉忽冷忽热的现象,房间里舒适感很好;其次设备运转过程中是无人值守的,加热时间设定,出水温度等参数,可以通过远程操控,减少了人工成本;最大的改变是没有烟尘的污染,环境得到了改善。
项目遍地开花 企业却濒临亏损
经过一年在房山区的“煤改电”项目实施经验来看,刘国斌自信地认为,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从可以有效解决电力企业发电机组运行率低和部分企业亏损等经济层面来看,实施“煤改电”都具有非常强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煤改电”设备前期投入巨大,仅房山五中一个改造项目总投入就超过1000万,作为投资回报,教育局等单位与燕开能源公司签订了20年长期供暖协议,每年按供热面积支付供暖费,刘国斌事先对项目投资回报周期进行过核算,他预计7-8年就能够收回成本,往后几年就可以盈利。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出在电价上,一个采暖季燕开能源仅基础电费就缴纳了约500万元(所谓基础电费是指对电网企业长期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补偿),而起初在做项目评估时,并没有将基本电费这项内容核算在成本内,因为他们所做的项目,使用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了夜间时段的谷电,有效地推动了“煤改电”进程,这完全符合国家鼓励企业“削峰填谷”的用电政策,符合享受政府优惠政策条件。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因为缺乏政策依据,电力部门只能按照规定收取了基本电费。这样多出的支出基本上冲抵了盈利的空间,使得企业面临濒临亏损的尴尬境地。
高电价问题或严重影响“煤改电”全面推进
运行成本的增加,导致供热价格高,对于“燃煤锅炉改电”的市场推广带来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对燃煤锅炉存量巨大的中小企业。相比燃煤锅炉,电锅炉的供暖成本肯定要高许多,企业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刘国斌坦言,稳定的电价政策是煤改电工程得以推动和实施的保证,他呼吁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针对“煤改电”企业的用电鼓励政策,吸引更多企业、社会资金参与到“煤改电”中,这才是快速推进当前北方地区清洁供暖改造的最佳途径。
改变冬天烧煤供暖的历史,应该说,是百姓欢迎,企业也欢迎的大好事。普通百姓盼着煤改电,众多企业也纷纷试水煤改电工程,但实施的过程中,更多政策的细节,还需要主管部门细细的思量,电费的优惠补贴政策是否到位?企业和社会资金的积极性能否充分的调动?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进一步细化“煤改电”项目落地的具体办法,才能真正快速推进当前北方地区的清洁供暖改造。
(部分内容摘录自央视《经济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