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一刀切”?有的地方该清理的没有清理,这是不作为,而有的地方该协调的却都清理了。在中央环保督察深度推进的当前,部分地方采取见到粗暴的“一刀切”方式,引发各方关注。
环境污染并不可怕 环保“一刀切”或自食恶果
在环保部日前召开的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别涛就部分地方“一刀切”问题进行回应时强调,从来没有要求环保部门一刀切,但反对部分地方平时疏于监管,污染环境;反对部门地方采取简单、粗暴方法,片面处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
实际上,经过多年的粗放式发展,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个别地方将中央环保督察、强化督查等当成一场考试,避重就轻,蒙混过关,以求万事大吉。“打招呼”也好,“发通知”也好,选择“一刀切”简单粗暴的方式,将企业临时性全部关停。如此一来,污染企业的确被关停了,不少非污染企业也躺着中枪,关门歇业,白白遭受损失。
从表现看来,“一刀切”式的临时性关停,对污染治理的成效卓著,乍看起来是对中央环保督察精神的贯彻,听起来是对当地百姓生存环境的关心和呵护,实则不然。这种持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错误观念的,以“形式主义”敷衍中央环保督察的做法,既扰乱了民众的正常生活与企业的正常生产,又让环保督察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付诸东流。
众所周知,单纯地依靠关停污染企业来治理城市环境,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部分地方不顾当地实际,强行“一刀切”只会激化社会矛盾,更遑论解决问题为民着想。只有在平时注重污染治理,依据中央精神,因地制宜,积极引导污染企业转型升级,引导民众选择更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污染治理纳入各级考核体系,才是污染治理、建设美丽中国及全面小康的正道。
习近平总书记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国力腾飞,民众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今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是每个人的希冀与梦想。对生态环保不重视,将绿色发展视为经济发展的仇敌,绿色风暴刮起才有所行动……只会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降低民众的幸福感,更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终究要自食恶果。
我们可以看到,中央环保督察工作的纵深推进,的的确确解决了不少民众关心的环境污染问题,取得了民众的一致认可,也让不少地方行动起来,强化了对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然而,中央环保督察组终究是要离开的,如果地方政府不能树立正确的绿色发展观,那么现有的治理成果会不会真的变成了“过眼云烟”。
当然,中央环保督察将会更加常态化、制度化,并不时“回头看”,确保督察效果一直延续,如果地方仍旧固守“一刀切”的思维,持续抱着认识不到位、方法简单片面、措施不细不实等问题,一律关停、一罚了之,甚至为污染企业撑起“保护伞”,很难想象,最后会是怎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