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购物袋对群众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不言而喻,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选择花几毛钱买个塑料袋。为遏制塑料白色污染,“限塑令”早在2007年就已出台。如今,曾被寄予厚望的“限塑令”已实行近十年,但似乎并未取得预想中的效果。缘何“限塑令”难行?如何破解困局值得各方思考。
十年推广缘何令难行? 限塑之路有待各方思考
十年前,“白色污染”遍布全国,曾引起强烈关注。在各方推动下,国家出台“限塑令”,使出“标准生产”和“有偿使用”两个大招;十年后,部分超市、市场仍免费提供塑料袋,收效甚微。此外,近些年,塑料制品的需求呈现出抬头趋势,“限塑令”再度面临喜忧尴尬。
塑料制品依旧我行我“塑”
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印发,并于2008年6月1日正式执行,明确规定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超市、商场等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
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曾被寄予厚望的“限塑令”似乎并未取得预想中的效果。随着时间推移,免费的塑料购物袋悄然回归,而原本停产的企业有80%都恢复了生产,行走在大小超市、市场,各种尺寸、五颜六色的塑料袋依然大行其道。
另外,根据《经济日报》消息,多地调查显示,塑料制品的使用量不降反增,甚至在一些农贸市场,所有摊位都会免费向顾客提供塑料袋。值得注意的是,超市和农贸市场已成为塑料制品的“重灾区”。
据《中国塑料制品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1~5月我国塑料制品累计产量3047万吨,累计增长3.8%。
“限塑令”难行的主要因素
“限塑令”不仅在超市和市场几近形同虚设,随着外卖及快递业迅猛发展,承担大部分包装功能的“塑料”迅速成为“香饽饽”,成了摆在“限塑令”面前的新难题。那么,“限塑令”的名存实亡,究竟有哪些原因呢?
事实上,我们可以轻易地找到N个理由来解释这一切。有人说,塑料购物袋方便、实用、廉价。有人说,塑料袋的售价通常只有几毛钱,对其消费零碎分散于一次次的购物行为之中,并没有产生足够的“花钱痛感”。也有人说,由于环保意识的缺乏,绝大部分都尚未培养起自带购物袋的习惯。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表示,“限塑令”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点是替代品环保购物袋价格太高,消费者难以承受,并没有实质性的竞争优势。
除此之外,环保理念宣传不到位,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主体责任不清,缺乏相关制度法律保障等均是“限塑令”推广难的重要原因。
疏堵结合破解“令难行”尴尬
如何减少“白色污染”,让“限塑令”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任重而道远。针对目前的现状,对塑料制品最好的处理方式,一是加强回收,二是推广可降解材料或塑料袋替代品。
其次,培养环保意识,改变消费习惯。从超市、农贸市场抓起,倡导责任意识,用减量化落实“限塑令”;建立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坚持长抓不懈,让“限塑令”走进家庭,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当然,“限塑”应该从源头抓起,不仅要限用,也要限售、限产。避免塑料袋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更要严厉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黑作坊,严控批发、零售、消费等环节,完善塑料袋销售使用和回收的全链条制度设计,将“限塑令”贯穿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