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完成了我的“油气战略三部曲——《油气田的生命周期和战术战略接替》、《中国石油天然气发展战略》、《中国和世界地缘油气》(见附录一)”以后,我就再没有着手撰写其他相关专著,而友人则建议我将近年来发表的论文集结出版。2015年秋,由于身体状况欠佳,我也一时不宜再撰写拟议中的专论,恰好利用每日半天工作中的部分时间整理旧作。我计划先将有关国内油气战略的文章进行选编,并命名为《中国油气发展战略再研究》,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发展战略》一书的续作。如有可能,我还打算于今年年末或明年初完成《中国油气发展战略再研究》的“姊妹篇”——《世界油气发展战略再研究》一书的选编工作,作为《中国和世界地缘油气》一书的续作。
本书所辑录的文章均遴选自2000年以来在专业期刊和文集上发表的151篇论文(见附录二)。由于期刊电子文档采用PDF格式,在进行修订前必须转换成word文档,因此难免会丢失一些信息。此外,个别找不到电子文档的文章则需复印后重新录入成电子文档。这无形中就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在对文章进行审阅、修订时,尽量保留了原文的行文风格,仅对部分字句和标点进行了修改,并删除了原文中的作者信息、附注及所有英文(包括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此外,按照图书出版的要求体例、格式进行了统一处理。最初,我认为选编是个比较简单的工作,但其繁杂程度大大超乎预料,再加上只能半天工作(实际平均每周不到17个小时)。这样,就拖延了数月,有时难免有些焦躁。
考虑到尊重认识发展的过程和对今后的参考价值,经与友人探讨,最终选定了37篇文章,并将其分为三个专题部分:中国油气勘探开发、非常规油气和油气体制改革、油气及能源发展战略。在每一部分中,各篇文章基本按发表时间顺序排列。其中,“中国油气勘探开发”专题的前半部分是对中国各主要油气领域的专题性论述,后半部分则是对作为油气生产战略性接替的勘探开发新领域的探讨;“非常规油气和油气体制改革”专题的前半部分集中讨论了以页岩油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并借由此问题与油气体制改革密切相关,也就自然地过渡到其后半部分,即油气体制改革的相关讨论和建议;“油气及能源发展战略”专题中讨论的问题较多,已超越了油气生产范畴,而涉及油气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例如市场供需、进出口等。此外,这一专题还探讨了与油气战略研究密切相关的若干能源问题。显然,本书所辑录的这37篇文章不能完全反映上述三个专题的全貌,但其选题和写作初衷却都是针对实践中所产生的涉及发展战略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承蒙原单位照顾,退休以后仍保留了我的原办公室,虽然日常工作脱离了原单位,但却使我可以更自由地选择我认为当前油气、能源领域内迫切解决,也是我有可能通过独立思考做出贡献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通过以专家、顾问等身份参与了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组织的相关研究,并多次参加了各种官方、半官方研究院所以及智库、学(协)会所组织的学术活动,不仅使我广交师友、开阔眼界,而且丰富和促进了我对油气和能源发展战略的研究。这些工作积累了有益经历,正是我笔耕不辍地创作出百余篇论文,并在专业会议上多次发表有针对性演讲的源头活水。回首十余年的研究历程,我一方面体会到了全身心浸沉于工作时“如鱼得水”般的欢愉和“有所贡献”的些许欣慰,另一方面也深感“研究越深入,则问题越多、压力越大”,更希望能通过自己踏实、深入的工作能对这些问题的求解有所贡献,而“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在整理旧作之余,回顾自己的研究,总有许多认识和感悟。从发展战略研究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关注事物的全局、其与平级问题的关系,以及其与更高层次、下属层次问题的关系。从系统论上说,这是研究对象与本系统、其母系统和子系统之间的时空因果关系。作为油气战略研究,就要关注整个产业链、供需双方、经济管理体制、市场和价格以及油气与其他能源的替代和互补等等。总之,要把握事物的宏观特征及其在不同层次、系统间的位置和相互影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全局观”。笔者理解这种全局观不仅是“三维”的,也应是“四维”的,即特别要关注在时间序列上不同发展阶段全局态势的重大变化,以及相应认识、对策的改变。
但要深入认识问题并取得新成果,还要对其中的专门问题进行具体的分解研究,特别要取得并分析其不同时段、不同构成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战略研究者应善于通过对具体问题、具体案例的研究而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其对应的新的发展阶段所呈现的新特点,从而比较敏感地捕捉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并得到创新性的知识。对一个大的战略性问题中若干重要环节进行实事求是地深入剖析,并修正、补充已有结论,认识的积累就往往逐渐接近了该问题的创新性成果。回首我个人的研究工作,正是沿着这条思路进行的:以大部分精力从事重要的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从局部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地去“啃”下一个庞大的重要的研究对象。正是由于本人参与其中的众多研究者对一个个专门论题的踏实积累,才能导致对战略性的全局带有创新性的认识,并使这个认识有丰满的“血肉”,有一定的说服力。而在这种专题性的研究中系统的数据分析,既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形象表达方式,因此编绘相应的图表便是不可缺少的手段。我常常感觉到,一旦框架性的提纲和图表初稿有了,研究成果也就完成了一半。
作为为国家和产业发展服务的能源战略研究,必须紧密结合经济改革和产业发展的实践。选题来源于实践中所暴露出的问题,而认识产生于对实际资料的分析和总结,创新性的对策、建议则为进一步实践服务并受其检验。这就要求研究者(集体)尽量扩大眼界,认真收集、积累与研究对象有直接关系的大量资料,在先进的学术思想指引下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归纳和辩证思考,最后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个过程是艰苦的,甚至需要逐步的“阶梯式”上升,经历某些曲折,才能取得接近真知的成果。这也正是研究者获得欣慰之所在。
数十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研究成果的面世并得以与业内人士商榷交流,必须通过杂志和出版社编辑们的辛勤劳动。他们不但承担了大量繁琐的编校工作,而且能给作者提出宝贵的意见,正是“亦师亦友”。这里特别要感谢《中外能源》杂志社的同仁们,他们不但发表了我不少文章,而且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始终给予支持关怀。还要特别感谢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中心、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信任、支持和帮助。如果说研究取得了成果,那么应首先归功于帮助我成长的众多研究集体、那些睿智的同事们,归功于为科研服务的各界同仁们。谢谢!
上一篇: 煤炭国企混改有利于改善负债结构
下一篇: 黄金五年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引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