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武汉市有轨电车载客试运行。 张璨龙摄
“单位到洪山广场地铁站,距离1.1公里,步行10分钟,骑车5分钟。进站后坐2号线前往循礼门换乘1号线到三阳路站,距离10.2公里,地铁耗时20多分钟。出站后步行到沿江大道市政协,距离1.8公里,约15分钟。”这是“低碳达人”叶青日常行程之一,只要到了单位,无论赶去哪里开会,他都尽量选择“步行、骑车+地铁”。
如今在武汉,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和叶青一样低碳出行。截至目前,武汉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已超过200公里,6条线路贯穿三镇,地铁日均客运量270万乘次。在建地铁14条,在建里程273公里,建设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武汉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的调研报告显示,“轨道交通+共享单车”的出行组合方式已成为武汉市民的日常选择,工作日早晚高峰租车人数多达10万余次,轨道交通站点自行车接驳比例超过10%,通过骑行直接替代和间接拉动地铁出行,半年交通领域碳排放量减少3000余吨。
自2013年获批国家第二批低碳城市试点以来,武汉从顶层设计、政策导向、行动部署、责任分解等方面系统性、创新性推动低碳试点工作。目前,武汉市基本建成“武汉市低碳节能智慧管理系统”,构建“1(总平台)+4(分部门)+17(区)+N(排放单位)”体系,实时掌握全市及各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能耗和碳排放数据,并进行分析预警;基本建成“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降碳信息管理系统”,实时掌握新建项目的碳排放情况;基本完成“武汉低碳生活家平台”,通过市场作用推行低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武汉市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可以概括为推进‘三低一降’:产业低碳、能源低碳、生活低碳、生态降碳。”武汉市市长万勇介绍说,通过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推动钢铁、石化、水泥、造纸等传统行业低碳化改造和转型发展,同时壮大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能源环保等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武汉市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已由2010年的76.7%降至2016年的2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则由39.9%提高到70%。
万勇表示,武汉市还将推进特高压靠城、超高压进城清洁能源工程,该项目已纳入国家电网“十三五”规划,建成后武汉电网供电能力将增加一倍达到800千伏安,相当于年均减少火电燃煤8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094万吨。
武汉市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出台了《武汉市低碳发展“十三五”规划》,还加入了“率先达峰城市联盟”,提出将于2022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目标,较全国2030年的目标时间提前8年。武汉市发改委副主任池少华告诉记者,为了实现率先达峰的目标,武汉市未来5年要继续降低工业排放、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建筑排放、打造绿色交通、提升城市碳汇水平等。
此外,武汉市计划到2020年完成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1000万平方米,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3450万平方米,实现建筑低碳发展;到2020年,建成约400公里轨道交通网络,新增400公里公交车专用道,促进低碳出行。经济日报记者 郑明桥 通讯员 周 钢
下一篇: 江西南昌,让土地光伏助力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