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日前撰文指出,由于技术升级,能源结构改变,新兴经济体产业结构调整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原油市场中长期需求增长乏力,基本处于供过于求的弱平衡状态。从中长期趋势来看,国际油价突破50美元之后向上波幅趋于收窄,国际油价中长期的顶部中枢在50-55美元之间。
林采宜和分析师宋天翼在文章中称,国际原油中长期价格中枢由全球原油市场的供需所决定。由于全球原油需求总量弹性很小,近12年来基本维持稳定,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1.13%,因此,目前原油供给是影响国际油价的关键因素。
受限于原油需求增长乏力,近10年来,全球原油产量增长幅度极为有限,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8%。与供需稳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油价在近10年内经历了2008、2014年的两次暴跌,可见在供需“均衡”表象下,国际原油市场实则处于供过于求的弱平衡状态。
在这样的供求环境下,历次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主导的限产保价,不但未能有效地提振油价,反而导致原有市场份额被以美国为代表的石油生产大国迅速抢占,OPEC产量的市场份额比重持续下滑,限产保价已经无法保障OPEC成员国的利益,这进一步影响着OPEC成员国减产的执行效率,最终减产协议沦为一纸空文。因此,目前以OPEC为主导的原油供给垄断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国际原油市场在供给多元化的趋势下走向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文章指出,美国原油产量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并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与其“页岩油革命”密不可分。美国传统原油产量近年来维持稳定,而页岩油产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年均增长率超20%,并在2013年超越美国传统原油产量。2017年第三季度,页岩油日均产量为612万桶,在全球原油总产量中占比达到8%。
由于页岩油产量迅速增加推动美国原油总产量快速增长,并逐步打破国际原油市场的供给格局,加上同期OPEC国家的增产,终于压垮了国际油价。2014年,国际油价断崖式暴跌,从每桶108美元的价格一路跳水,最低下探至30美元左右。但低油价并未将以美国页岩油为代表的非传统原油产能挤出市场。事实上,美国原油总产量在经历小幅调整后维持在每日900万桶的水平,其中页岩油产量占比也一直保持在60%以上。
与此同时,得益于技术的突破和经验的积累,2014年以来,美国三大页岩油产区不仅新钻油井产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单位页岩油钻机新钻油井产量平均为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前的2.6倍,生产率的提升也大幅降低了页岩油开采的边际生产成本。
目前,美国前三大页岩油产区Bakken、Eagle Ford和Permian的产量占美国页岩油产量的80%。Permian、Eagle ford产区页岩油生产的盈亏平衡点已从2014年的每桶59美元与67美元,分别下降到目前的每桶46美元、51美元,降幅达24-25%;Bakken产区页岩油生产的盈亏平衡点几乎没有变动,目前仍维持在每桶59美元。
基于上述数据,林采宜在文章中预测,美国页岩油生产的盈亏平衡点为每桶50美元。只要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WTI)超过每桶50美元,美国页岩油的产量就会大量增长,国际原油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形就会加剧,从而导致油价回落。
技术突破和效率提升对页岩油开采的影响是不可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的页岩油生产成本只会越来越低,产量越来越大。只要WTI油价持续上升至每桶51美元以上,美国页岩油可以在短期内迅速释放每日188万桶的产量,未来国际油价向上波幅趋于收窄。国际油价中长期的顶部中枢在50-55美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