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搜索

欧洲天然气交易枢纽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时间:2021-04-08 17:56:36 作者:本站整理 来源:网络

  随着独立的天然气市场不断发展,传统的与油价挂钩的天然气定价机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气—气竞争的枢纽定价机制正在稳步发展。建立天然气交易枢纽是形成可靠的天然气价格和枢纽定价的前提,也就是说建成天然气交易枢纽是形成可靠天然气基准价格的基本条件。

  天然气交易枢纽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美国,亨利枢纽(HenryHub)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20世纪90年代,英国形成了全球第二个交易枢纽;而欧洲大陆的交易枢纽在21世纪才开始逐渐形成。交易枢纽在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出现,是政府政策促进竞争性天然气市场所带来的结果。其他促成欧洲天然气交易枢纽发展的因素还包括:天然气打破了传统的和油价挂钩的长期合同、LNG带来了更多的天然气供应量,以及来自北海和俄罗斯的新管道天然气。

  过去几年里,当油价在超过80美元/桶的高位运行时,亚洲天然气和欧洲、北美市场的价格差距已经超出了合理的范畴。这迫使亚洲国家加速摆脱传统的与油价挂钩的天然气定价机制,转而发展基于枢纽定价的新机制,也促使亚洲国家向着建立自己的天然气交易枢纽或者是LNG交易枢纽的方向努力。

  有观点认为,建立天然气交易枢纽,可以集中亚洲的交易量,从而提升亚洲买家在国际天然气市场上的议价能力;也有观点认为,枢纽建设的目的不应是为了降低价格,而是形成正确的价格信号,提高天然气资源的配置效率。荷兰的经验已经表明,建立天然气交易枢纽可以提升国家的能源安全保障程度,提高天然气市场的效率。

  中国近年来一直在稳步推进天然气中国价格的建设,一方面先后设立了两个天然气交易所,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开放天然气市场。尽管欧洲各国的国情以及天然气交易枢纽背景情况和中国并不相同,但欧洲建立天然气交易枢纽的鲜活经验和不同国家的发展多样性,仍然可以为中国正在发展的天然气交易枢纽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

  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包括:欧洲的经验中哪些值得中国学习?政府在天然气交易枢纽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当前中国发展天然气交易枢纽有哪些有利或者不利的条件?

  大部分研究欧洲天然气交易枢纽的文章都集中于讨论定价机制以及不同枢纽之间价格的关系,或者是讨论枢纽运行的一些技术问题,在中文文献中关于天然气交易枢纽以及现货市场的讨论比较多,比较一致的结论是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天然气交易枢纽形成中国价格甚至是东亚价格。不过,以前对欧洲经验的定性解读比较多,总结的经验也多偏重于宏观。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对欧洲国家相关企业和专家的实地走访,收集了很多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试图弥补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笔者的基本信息来源于本文参考文献。相对于原文来说,笔者的主要贡献如下:

  ①对原文的数据进行了更新;

  ②在更新数据和最近文献研读的基础上,对欧洲的经验做了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有了很多新的发现,主要经验总结有很大的不同;

  ③不同于原文着重于对东亚的启示,本文专门针对中国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总体来说,较之于现有的讨论欧洲天然气交易市场的文献,本文更聚焦于交易枢纽和基准价格的形成问题以及对中国的启示,提供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经验总结得更加具体,启示也更具有针对性。

  1研究方法

  本文探究欧洲在建立天然气交易枢纽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以期为中国正在开展的枢纽建设活动提供借鉴。之所以选择欧洲而不是北美的经验,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①欧洲的经验是正在进行时,对中国来说更接近当前的实际;

  ②不同于北美天然气的自给自足,甚至是净出口,欧洲则需要进口大量的天然气,这同中国当前的情况非常相似;

  ③欧洲一些国家并没有像北美那样的完全竞争的市场,也需要进一步推进市场自由化,这也同中国的情况很相似。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文献研究过程中,归纳总结了英文学术文献和报告中最近十几年的主要成果,有关市场自由化的分析框架来自对文献的总结。文献研究结果表明:

  ①交易枢纽发展成功有一些必要的因素,解绑垂直一体化的天然气公司制造了必要的市场主体;

  ②市场自由化和价格转型创造了交易的需求,从而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

  ③枢纽形成和定价机制的转型互为依存,一方面定价机制转型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枢纽的出现,从而形成了油价挂钩的替代品贸易的需求,另一方面枢纽的建立也是定价机制转型的推动因素,因为枢纽可以促进贸易,从而使得竞争性市场得以顺利运行。

  促成市场自由化的关键因素包括建立管网法规、规章,适当的竞争性立法以及自由的政府政策,放开对批发价格和终端价格的管制,解绑传统上一体化的天然气企业,并建立开放、透明和无歧视的第三方准入制度。其中管输独立是关键,要有保证自由选择运输系统的明晰制度和机制,以满足透明接入的要求。

  在现场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实地访问了位于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新加坡和中国的天然气交易中心、产供销等不同类型的行业和企业、枢纽运营商、信息供应商、国际能源署和专家学者等数十人。

  2欧洲天然气交易枢纽的发展情况

  天然气交易枢纽在欧洲的发展始于1996年的英国,2000年后在欧洲大陆进一步繁衍开来,但是欧洲天然气交易枢纽的发展程度相差很大。英国的NBP是欧洲的第一个天然气交易枢纽,于1996年成立。随着荷兰的TTF在2003年成立,更多的交易枢纽在欧洲大陆相继出现。欧洲的天然气交易枢纽基本上都是虚拟枢纽。虚拟枢纽的交易安排灵活,也更加吸引参与者,特别是金融参与者。

  比利时的ZEE则是一个例外,仍旧是实体枢纽,位于连接英国和比利时天然气网络Interconnector(于1998年建立)的一端。英国的NBP、荷兰的TTF以及德国的NCG是欧洲3个比较成功的枢纽。基于2014—2016年对欧洲天然气交易枢纽的评估结果(图1),英国的NBP和荷兰的TTF是其中2个最具流动性的交易枢纽;同时,德国和比利时各自的2个枢纽在2016年也获得了高分。特别是比利时的2个交易枢纽获得了显著的进步。德国的2个交易枢纽虽然发展得比较晚,但是从天然气交易量(流动性)来看,进步也相当神速。

图1欧洲各个天然气交易枢纽的评估得分

注:资料来源自EFET;得分满分为20

  尽管欧洲有不少的天然气交易枢纽都发展得比较成功,但其中也有一些却发展得不尽如人意。即便是欧洲活跃的天然气交易枢纽之间,其发展程度的差异也很大。西北欧的天然气交易枢纽最发达,其次是中欧,而南欧的天然气交易枢纽还处于初级阶段。

  根据欧盟的一个报告,截止到2013年,天然气交易市场交易量占总消费量的比重在欧洲各地相差很大,在西北欧这个数字是80%,在中欧这个数字大约在50%,而在南欧这个数字大概只有15%,而且东南欧还百分之百地依靠与油价挂钩的合同来供气。

  缺乏竞争性的市场(主要指批发市场,下同)是制约天然气交易枢纽发展的主要障碍。比如,意大利之所以没有形成具有流动性的交易枢纽,主要是因为其天然气行业的中下游并没有形成西北欧2000年以来那样的有效竞争。与此类似,尽管比利时的天然气市场化进程紧随欧盟天然气交易指令的步伐,但是在ZEE发展的初期,缺乏竞争仍导致ZEE发展不够理想。

  根据净期货交易量和实际交割量的比值(ChurnRate)这个常用的评估参数来衡量天然气交易的流动性,欧洲各交易枢纽之间的差距则更加明显(图2)。

  2015年NBP和TTF的ChurnRate都在20以上,远超出俄罗斯天然气公司要求的15这个最低标准;相比较而言,德国、奥地利和比利时交易枢纽的该指标仅介于3~5;而欧洲其他枢纽的该指标都小于2,法国和意大利的交易枢纽发展得均不理想。

图22004—2015年欧洲各个天然气交易枢纽净期货交易量和实际交割量的比值(ChurnRate)

  

  注:1)资料来源,①Heather2004—2014年数据[22];②EIA2015年数据;2)EIA数据采用了不同算法,按照常用算法,2015年NBP的ChurnRate为22

  尽管欧洲不少天然气交易枢纽发展得都很不错,但是仅仅只有NBP和TTF成为了基准枢纽。在欧洲大陆,TTF是唯一的基准枢纽,其他欧洲大陆枢纽的价格基本是根据TTF的价格升贴水定价的。比利时的ZEE一开始也具有很好的表现,但是由于其价格依靠于NBP的报价,还不能够成为基准价格。尽管TTF的诞生晚于NBP,但是现在TTF的价格已经成为欧洲大陆认可的基准价格。

  过去几年TTF发展得比较平稳迅速,2014年其天然气交易量超过了NBP,2015年7月TTF又进一步超过NBP成为欧洲流动性最强的交易枢纽。受访专家认为,既然TTF已经发展得如此之好,欧洲其他的交易枢纽就没有兴致再更进一步了。因为后者觉得很难再吸引足够的流动性,在欧元区建立第二个基准枢纽。

  TTF之所以后来居上,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2009年德国和俄罗斯重新谈判天然气合同的时候,俄罗斯方面不认可德国的枢纽价格。俄方认为,德国的枢纽才刚刚建立且由几大天然气公司拥有,这些公司可能会操纵价格。基于同样的考虑,即使是德国国内的消费者也不愿意接受德国交易枢纽形成的价格。

  当时NBP是欧洲最具流动性的枢纽,但是德国和俄罗斯买卖双方都不愿意接受NBP。主要的顾虑是由于NBP价格基于英国货币单位,对双方来说都存在着不必要的汇率风险。同样的汇率因素,由于ZEE价格取决于NBP价格,ZEE价格也不能被接受。最后,双方选择了当时欧洲大陆流动性仅次于ZEE的枢纽价格——TTF价格。

  尽管当时TTF价格的流动性比率只有3.3左右,但是德国天然气公司在TTF市场上不是重要的参与者,所以不能够操控TTF的价格。而且TTF是以欧元计价的,可以避免汇率风险[22]。一旦TTF价格被写入长期合同价格,公司就开始在TTF市场上实行套期保值等金融交易活动,从而大大促进了TTF流动性的发展。

  尽管欧洲的很多交易枢纽都发展得不错,但是正如表1所示,在大部分市场中都只有10个左右活跃的市场参与者,即便是NBP和TTF,活跃的市场参与者也只有不到40个。

表1部分欧洲天然气交易枢纽的指标表

  尽管不少天然气交易枢纽都发展得非常成功,但欧洲仍然还没有一个跨国的天然气交易枢纽。从历史上看,天然气市场的划分取决于国家的范围,大部分天然气交易市场都是全国性的(英国、荷兰、意大利),以国家为单位或者是国家内的地区性的(法国、德国)。但是从效率提升的角度来说,天然气市场划分应该服从于经济和技术上的考虑。就欧盟来说,在2012年大概有30个天然气市场区(Entry-ExitZones)。

  然而,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欧洲不同市场区域的天然气价格趋于一致。欧盟的天然气市场模型也希望能够合并成一个或者多个市场区域,成立一个跨国的、区域性的枢纽。

  3天然气交易枢纽建设的影响因素

  笔者把与天然气交易枢纽建设相关的要素分为必备条件和其他影响因素两个部分。

  3.1枢纽建设需具备的必备条件

  3.1.1市场自由化

  完全的市场自由化是建立天然气交易枢纽的前提条件。市场自由化和竞争性的管制是建立竞争性的批发市场的必要前提条件。在美国和欧洲,政府政策开放了天然气市场,从而为天然气交易枢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市场自由化的过程,包括对有关企业进行组织机构重组和竞争性的管制改革。有效的第三方准入制度和透明的枢纽价格,使得天然气用户特别是大用户,可以接触到各种供应商,从而迫使这些供应商必须通过竞争来获得大用户。

  市场自由化是创造批发交易需求的必然手段。这种批发交易的需求是建立交易枢纽的基本条件和动力。在垄断的环境中,上下游一体化的公司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合同组合,有效地管理向管道的注入和提取,从而平衡供给和需求的意外情况,因而没有交易的需求。

  相反,市场自由化以后,天然气行业发生了碎片化,因而产生了交易的需求。这种碎片化进一步促成了竞争性的市场,鼓励市场参与者应用交易枢纽来平衡他们的合同,管理他们合同的组合风险,甚至投机,从而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放开终端价格,也阻止了天然气企业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制造了交易和竞争的需求。

  TTF的经历很好的证明了市场自由化对交易枢纽发展的重要性。不像NBP,直到2009年,在一系列的市场变化发生以后,TTF的发展才进入加速期:①2009年7月管网调度(TSO)标准化了天然气,消除了高热值和低热值天然气的区别;②2011年4月实施了市场化的平衡手段,建立了实时的平衡体系;③荷兰天然气市场的供应商,包括GasTerra、ExxonandShell等都积极支持基于枢纽的交易。通过这些辅助的市场化措施,TTF的交易量从2009年到2011年平均年增长率达到69%,到2012年TTF已经成为了成熟的市场。

  除了天然气市场的自由化,电力市场的自由化也在天然气交易枢纽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电力企业是天然气的主要用户,如果电力企业可以把成本转嫁到消费者手上,他们就没有兴趣参加天然气批发市场的交易。

  3.1.2限制市场势力和政治决断力

  市场化和价格转型对很多市场参与者,特别是那些当前的主导者来说,代价都非常高。市场化使得传统的市场参与者失去了垄断地位:他们被迫放弃现有的垂直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市场势力以及占优势的市场份额。改革前占有主导地位的一体化的天然气公司,比如英国天然气公司(BritishGas)和荷兰天然气公司(GasTerra),将被打散,并且被要求向新的参与者让渡市场份额。就企业说,向现货定价机制的转型,是非常艰难的工作。打破与油价挂钩的长期合同,是对现有商业模式的剧烈冲击,必然会产生获利者和失败者。就个人来说,即使是以前天然气行业的雇员,也会受到价格机制转型的负面影响。

  同这些市场现有的主导参与者作斗争需要强大的政治意愿。这些市场主导参与者通常都是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国有企业,因而他们有动力也有能力去说服政府推迟执行欧盟的法律。英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实施市场化,得益于有一个非常积极进取的政府。英国政府致力于私有化天然气公司,从而使得这些变化成为可能。英国NBP的建立,是在国家天然气市场自由化改革以及英国天然气公司私有化(1996)和天然气法令(1995)等措施实施之后所取得的成果。

  这些法令有效地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促使英国NBP成功的两大支柱,其一是所有权改革:运输环节解绑以及公正透明的第三方准入;其二是管网规则:建立了第三方准入制度。当然,这些变化之所以能够实现,也与政府积极有效地呼应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有关。

  同样,TTF也是在荷兰政府于2005年确立了建立西北欧天然气环形交通枢纽(GasRoundabout)以后,才得以快速发展的。欧洲大陆天然气交易枢纽的发展,得益于欧盟决定建立对所有消费者公平的天然气市场和一体化的能源市场的政治意愿。

  相反,意大利PSV枢纽的失败则是由于不当的政治和管制框架,从而不能鼓励交易。尽管意大利政府实施了反垄断、价格天花板和强制性的天然气释放制度,但ENI仍旧保持了市场主导地位,企业拥有储气库和大部分的生产及进口设施,并且很长时间不在PSV上进行交易。意大利和法国的天然气交易枢纽之所以不能够很好地发展,与政府缺乏天然气市场自由化的意志不无关系。有学者认为,意大利政府直到最近都没有意愿去建立有效的商业化和足够流动性的枢纽。

  3.1.3长期合同向枢纽定价机制转型

  长期合同向枢纽定价机制的转型,可以保证持续竞争并产生流动性,是另外一个创造枢纽交易需求和流动性的重要的因素。市场自由化以后,本地的枢纽价格可能比与油价挂钩的价格要低很多,至少在某些时候是这样的。比如在欧洲,由于美国页岩气革命导致的意外的LNG供应量,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天然气需求量不足,使得枢纽现货价格和长期合同价格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差距。

  由于存在上述显著的价格差异,以及自由化以后客户可以自由选择他们的供应商,导致了那些签订了与油价挂钩合同的天然气供应企业流失了大量客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导致他们不能满足最低的照付不议的合同量。长此以往,这些天然气供应商就面临着破产的危险,迫使他们和供应商重新谈判合同或者通过仲裁改变,以达到降低长期合同价格和现货合同价格差异的目的。

  欧洲的天然气定价机制转型是在2010年以后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①长期合同中引入现货交易指数;②增加照付不议合同的弹性;③增加短期合同的使用量。部分转变是通过合作双方通常均不愿意看到的仲裁方式实现的。由于进口方面临着持续的经济损失,使得企业难以继续生存,这样就会显得现有的合同安排不合理,仲裁往往能够成功。

  3.1.4规章制度和管制

  政府的管制是保证天然气交易枢纽发展的重要的手段,在欧洲通过对“目的地条款”的非法化,为进口商要求取消目的地限制提供了法律基础。德国通过发布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开放了终端市场,启动了对市场交易态度的改变。首先,2006年E.on及其分销商之间的长期合同被宣布为非法,并且限制了未来长期合同的期限。随后,2010年3月,德国联邦政府法院禁止将天然气的价格与燃料油的价格挂钩。

  相反,意大利和法国在枢纽的发展上滞后,也正是由于他们限制跨境交易并且没有管制好市场的主导企业所致。在奥地利,只有在2011年10月实施了天然气法案和2013年1月份开始虚拟交易枢纽以后,才使得流动性显著提高。

  政府的管理方式也非常重要。市场化自由化和向竞争性市场的转型,对政府的管理方式也提出了挑战。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要从传统上命令式的直接管理向通过市场调节实现间接式管理的方式转变。这种转变过程比较复杂,甚至对政府的管理能力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美国是一个基于市场、私人部门主导的经济体,因此其竞争性的管制者、管制框架和管制经验可以很容易地被运用到天然气行业里面来,以保证竞争性市场的发展。而那些更重视能源安全而不是市场效率的国家则会发现他们很难适应新的模式。

  3.2影响枢纽建设的其他因素

  一些自然因素也会影响到天然气交易枢纽的建设、发展以及相对应的市场自由化和价格转型的进程,分述于下。

  3.2.1多元化的供应

  多元化的管道和LNG供应、数个大型卖家和天然气储气库等,都是有益于价格转型的因素。比如,当西欧有了天然气替代能源的供应以后,俄罗斯就开始在西欧市场降低其天然气价格,但是对东欧却仍旧维持与油价挂钩的定价机制。英国的天然气转型成功就得益于有多个不同的供应商。多元化的供应来源、欧洲国家内部以及之间的良好的互联互通以及欧盟委员会大力推广气—气竞争替代油价挂钩,都是促进欧洲转型成功的积极因素。

  3.2.2供给过剩

  供给过剩是促进价格转型的重要市场条件。

  1)一方面,供给过剩导致了现货价格比与油价挂钩的价格低。这种价格差异导致市场上的主导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经济损失,难以为继从而不得不寻求改变与油价挂钩的长期合同。在北美市场上亨利枢纽之所以那么成功,就是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各州之间的天然气交易更加便利、供应更加充裕、生产竞争更加剧烈。欧洲交易枢纽直到2009年之后才开始发展,也是由于LNG供应过剩,加强了枢纽流动性、促进了其发展[22]。2009年之后的几年,由于美国页岩气革命导致的意外供应量增加,以及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需求疲软,还有一些国家建立的新的LNG液化装置投产,欧洲的天然气市场才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

  2)另一方面,供过于求也导致了天然气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从而使得价格转型成为可能。2000年中期以来,混合价格体系逐渐被引入。就欧洲而言,由于不能满足照付不议的主要对象是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欧洲天然气企业和俄罗斯天然气公司重新谈判了合同,降低了价格水平并放松了对照付不议的要求。

  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是传统的与油价挂钩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捍卫者,一开始并不愿意接受枢纽定价,而是提出给欧洲企业价格折扣,以消除和枢纽价格的差异。但是2015年9月,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出口公司举办了天然气拍卖活动,标志着他们在供过于求的市场背景下,也不再墨守陈规转而接受枢纽定价。

  3.2.3国内产量

  对国内生产者的管制更容易改变传统的交易行为,从而有利于形成基于天然气交易枢纽的现货交易。这在英国和荷兰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两个国家政府一开始将它们的垂直一体化的天然气公司分解,通过限制主导企业,在没有与外国公司形成争议的情况下,便形成了国内的天然气竞争格局。这种竞争的格局下更容易形成交易枢纽,其价格继而成为以后同国外公司交易的参考。荷兰交易枢纽的形成便得益于天然气公司(GasTerra)、运输商(TSO)以及市场参与者,都承诺使用交易平台开展交易。

  3.2.4贸易传统

  在英国、荷兰以及其他北欧国家,市场自由化和枢纽的发展都得益于他们长久的贸易传统。荷兰和挪威的供应商很快就适应了枢纽定价模式,并且提供基于枢纽定价的天然气。

  相反,法国、意大利以及其他南欧国家,传统上便不太热衷于贸易,而是倾向于由国家而不是市场来选择成功者。比如法国和意大利的主流态度就是倾向于建立代表国家的公司。因此,天然气市场的自由化进程非常慢。由于缺乏价格和市场的自由化,天然气交易枢纽在这几个国家发展得非常缓慢。

  德国则介于上述两个极端之间,虽然建立了交易枢纽,但是由于对自己制度的自信,却不愿意推行那些可以提高流动性的政策。传统的天然气企业也讨厌变革,而宁愿保持他们的市场格局以及对客户的控制。

  4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建设天然气交易枢纽、推行竞争性价格形成机制,具有很多优势:①具有多源的供应渠道,具有实现竞争的外部潜在条件;②拥有相当比例的国内产量,更容易在国内制造竞争性的市场,可以通过国内立法甚至是企业改革,制造出竞争性的主体,进而形成竞争性的市场,为枢纽价格的形成提供保障;③未来的天然气增量可期,具备在新的供应合同中实行新制度的前提条件。

  但是,中国建设天然气交易枢纽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从必备条件来说,还存在以下问题:

  ①天然气市场还处于初期,天然气产业链的上游主要分属4个国有油气企业,主要集输管道都属于上游企业、管网没有独立、第三方接入制度还处于试水阶段、天然气进口受限于接收站的所有权还处于准垄断状态、下游配气网络仍处于特许等形式垄断中、批发市场竞争还没有形成、居民用气价格还在实行政府定价;

  ②政府传统上“重能源安全、轻经济效率”,对市场的管理还在探索中,还不具备有效管理完全竞争的天然气市场的条件,从刚刚公布的油气改革的方案初步信息来看,政府对于建立完全竞争性的市场还处于摸索阶段;

  ③天然气贸易以与油价挂钩的长协合同为主,由于天然气企业实行上中下游一体化且缺乏市场竞争,不会导致由于亏损而生存困难,这意味着改变现有合同的理由和动机都不足,难度很大;

  ④国内市场仍旧缺乏开放竞争的电力和天然气市场,导致现在的交易中心缺乏流动性和价格发现功能,不具备作为定价基准的条件,缺乏自由竞争的批发市场,使得企业高价购买的进口天然气仍旧可能被顺价销售,即便是有竞争性的批发市场,天然气企业的一体化也有可能使得不合理的贸易价格带来的亏损难以在报表上得到承认,由于价格转移和交叉进口,企业很难证明合理的亏损。

  就自然因素来说,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分述于下:

  ①中国幅员辽阔,管道建设基础比较薄弱,短期内很难形成大范围的天然气市场,即便是在荷兰这种天然气管网及其发达的国家,为了建成西北欧的天然气集散地,政府仍持续不断地加大管网建设力度,不仅接入液化气接收站,而且还增加了英国、德国等跨国管网,从而确保其他国家及企业对荷兰天然气交易枢纽的需求;

  ②天然气还没有出现供应过剩的局面,目前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需求不旺,主要原因在于天然气和煤炭等替代产品相比并无价格优势,如果由于减排、治理大气污染的原因,扩大天然气的消费量,有可能会加剧供应压力,这种供应压力可能是长期的,不过,由于未来几年国际天然气市场过剩,如果天然气接收站的接收能力不断增强,可能会将这种过剩传导到国内市场,从而促进我国天然气市场转型;

  ③天然气计量目前仍以体积单位为主,今后要从体积计量过度到热值计量可能会面临替换计量器具等方面不小的投入。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的天然气基准价格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排除政府管制能力和贸易传统等非政策可控的因素之外,还可以从必备条件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着手,齐头并进,大力推进各项工作。

  1)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天然气市场化的工作。着重推进管网改革,特别是主干管网和省区内重要管网和天然气接收站的相对独立和无歧视性第三方接入。目前通过的油气行业改革蓝图并没有要求管网和经营企业所有权分离。因此近期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完善规章制度,实现无歧视第三方接入。

  2)建设天然气交易枢纽。目前虽然我们已有上海、重庆两个交易平台,但是,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物理枢纽。上海的交易中心的市场划分,也按照大区制。在这些区域内,没有足够连通的管网,不能形成统一市场。目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小到大,建立交易枢纽。薄弱的天然气管网也意味着大范围的虚拟枢纽不可行。

  目前还没有省份能够保证天然气在其行政区域内自由流动。这就意味着在目前阶段贸易中心的范围要小于省级行政区域的范畴。这种枢纽可以随着管网的完善而逐步调整。

  也就是说,枢纽开始可能是很小的一个圈,比如上海、重庆、浙江的几个区县,然后逐步扩大。在枢纽范围内,是虚拟的,天然气价格无差别。但是,这个枢纽要对非物理(金融)企业开放,从而增加流动性。由于中国幅员广阔,未来可能有很多枢纽。不过,基准价格枢纽可能只有一个,但这要由市场来决定。

  大型天然气企业作为枢纽和交易中心股东有利有弊:一方面通过和现有的天然气市场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更可能使得他们使用交易枢纽;另一方面,对于那些非股东的天然气主体,包括未来的企业以及国外的企业来说,这种股权结构可能存在大股东影响价格的行为。这种疑虑,会阻碍其他企业接受交易枢纽的价格指数。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①完善对交易枢纽的管制,确保价格不受市场势力以及股东的影响;②使得交易枢纽更加透明公平,如果有天然气经营企业作为枢纽或者交易中心的股东,要确保股权结构透明且其他企业(包括国外企业)也可能参与投资。

  3)加强管网建设。在目前的运输管道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借鉴美国的模式,通过建设新的管道,促进管道与管道的竞争。可以通过开放对管网项目投资,积极引入其他的投资主体,一方面补充管网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逐步形成多元的投资主体。不过,管网的调度机构要尽可能少——在枢纽所在的区域,要尽可能形成单一的调度机构作为未来的系统运营商(TSO)。

  4)发展枢纽交易需求。虽然说有限数量的主体是劣势,但是,国有企业为主导的主体也让政府意志更容易被贯彻。可以效仿荷兰和英国的模式,要求供求双方必须通过枢纽来交易,从而提高流动性。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枢纽和交易中心不是一个概念。枢纽交易受到枢纽建设的限制,不可能一下子在全国都实现。部分条件好的地区,比如具有本地产量和大宗消费量的省区,可以试点通过地方法规,在本区域内用枢纽交易代替长期合同。

  5)要统筹发展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现货市场是价格发现的基础和前提,但是,期货市场是发现价格的主要场所。当前的交易中心采取的是现货和期货平台分设的模式,客观上为未来的发展制造了障碍。欧洲的经验表明,现货和期货的期限并不是泾渭分明,而需要统一平台。交割方式上,也要允许现金交给,从而吸引非实体交易主体特别是金融交易主体的参与,形成流动性。

  6)要引入价格报告机构。如同欧洲的经验所示,交易所的公开交易价格不能反映全部市场的供求情况,中国当前的情况尤其如此。这需要独立的价格报告机构,综合考虑交易中心之外的多种交易的价格信息,形成价格指数。这种价格报告机构,可以是中国现有的官方、半官方机构,也可以是新成立的非公有机构,甚至是Platts、Argus、ICIS等这样的国际机构。引进国际成熟机构的好处是,可以使用他们成熟并得到市场认可的方法,从而增加价格指数的公信力。

  7)最后,进口合同特别是LNG合同,可以尝试定价机制转型。在新的合同或者合同回顾的时候,预留引入枢纽价格指数的可能,甚至是使用包括欧美的枢纽指数的混合指数,待条件成熟后,再替换为中国指数。正如本文参考文献[6]所论述的,一旦中国价格形成,在全球过剩的情况下,买方难免会考虑中国买家面对的现实价格,而在同中国的合同中率先考虑中国价格。

  5结论

  1)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交易枢纽建设始于1996年,总体来说,西北欧发展比较迅速,东南欧相对落后。在西北欧国家中,英国、荷兰、德国、比利时的枢纽发展的都不错。但是,仅有英国和荷兰各自形成了一个基准枢纽。上述两个基准枢纽也是最具流动性的,而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在枢纽建设上还不成功。

  2)欧洲天然气枢纽建设的经验对正在建设的中国天然气交易枢纽很有启发作用。前者的经验表明,市场自由化是可信的枢纽价格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自由化,可以产生对枢纽交易的需求,成为枢纽发展的动力。而竞争性的市场则是交易枢纽的保证。竞争性的市场可以保证价格发现机制能够体现市场的基本面。管网的无歧视第三方接入是竞争性市场必须具备的重点工作。对居于主导地位的企业的行为的改革和管制是难点。当然,价格发现的基准枢纽,还需要有流动性的期货市场。在这个市场中,以金融参与者为代表的非实体企业的作用非常重要。

  3)此外,一些自然因素的存在,比如说国内的生产能力、贸易传统以及多元化的供应等,都会使得定价机制转型变得更加容易。定价机制转型可以确保枢纽交易得以持续发展。多元化的供应渠道,使得创建竞争性的市场可以通过改变国内的法律和政策来实现。而供过于求的市场,则是实现定价机制转型的外部条件。

  4)政府在枢纽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不仅要推动政策法规变革、监管市场,还需要改革自身的管理模式。这些都需要很强的政治决断力。政府的政策法规,是市场开放的原动力。政策变革,也使得枢纽发展的各种条件得以产生。市场自由化和定价机制转型也需要政治决断力、文化的变革,以及管制和政府管理方式的变化。

  强大的政治决断力是和既得利益者做斗争的必要条件。一些既得利益者,有可能会因为市场自由化和定价转型中的损失而阻挠变革。有的时候,需要通过立法来迫使现有的垄断性市场主体让出基础设施能力和市场份额。而天然气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离不开整体市场的建设。这种建设,往往会对政府管制方式提出挑战。

  5)相对于欧洲来说,中国的情况既有利也有弊。多源供应、国内生产能力、需求量增长等都是有利的因素;但是中国也受到市场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薄弱、政府传统、长协合同模式为主、企业一体化经营以及天然气供应紧张等不利因素的制约。

  6)从欧洲经验可以看出,就中国而言,在不能改变自然禀赋和传统、政府管制方式的前提下,还可以通过推进市场自由化、建设枢纽、强化管网、形成交易、统筹期现货市场,以及设立价格报告机构和长期合同定价机制预备等方面开展准备工作。(文/施训鹏,悉尼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能源研究所)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上一篇: 中国环保企业“一带一路”战略版图

下一篇: 广东海警一支队捣毁一处走私成品油中转窝点

相关文章

ICIS:两会“30·60”目标将加速能源化工行业产业链规范与创新
2021年03月26日关于ICIS:两会“30·60”目标将加速能源化工行业产业链规范与创新的最新消息:中国上海,(2021年3月24日)当两会热词"碳达峰"与"碳中和"加速出圈后,自2013年就进入中国碳市场的ICIS中国市场开发总监徐蓉表示,"30·60"目标将进一ICIS:两会“30·60”目标将加速能源化工行业产业链规范与创新
ICIS:两会“30·60”目标将加速能源化工行业产业链规范与创新2021-04-093
监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创新:一种基于专利的方法
2021年03月24日关于监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创新:一种基于专利的方法的最新消息:导读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亚洲开发商在储能系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远远超过美国和欧洲的竞争对手。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近年来电化学储能技术的专利申请数监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创新:一种基于专利的方法
监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创新:一种基于专利的方法2021-04-092
天津展抢先剧透,骑幻重磅产品矩阵线上揭幕
天津展抢先剧透,骑幻重磅产品矩阵线上揭幕, 作为电动车行业最大规模性的行业展会,时隔一年,天津展再度回归。懂行的经销商们早已安排好行程,准备在天津展一窥“后疫情时代”的行业动向。天津展抢先剧透,骑幻重磅产品矩阵线上揭幕
天津展抢先剧透,骑幻重磅产品矩阵线上揭幕2021-04-092
现状:华北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超东北
2021年03月26日关于现状:华北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超东北的最新消息:热电联产是一种有效的能源利用方法,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政策推动下,各地区热电联产不断发展。2019年华北地区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首次超过东北地区,主要是山西省太原市加大清洁现状:华北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超东北
现状:华北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超东北2021-04-093
四段颠覆性新品“亮剑” 赢合科技再引锂电设备新趋势
全球电池行业规模最大的展览会——“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21)”在深圳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来自全球1300余家电池、设备、材料及相关配套企业参展,集中展示近三年来全球范围内电池行业所取得的优异成果。四段颠覆性新品“亮剑” 赢合科技再引锂电设备新趋势
四段颠覆性新品“亮剑” 赢合科技再引锂电设备新趋势2021-04-092
浙江电力市场化改革再深化
2021年03月26日关于浙江电力市场化改革再深化的最新消息:近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能源监管办联合印发《2021年浙江省电力直接交易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我省今年电力市场化交易正式拉开序幕。《工作方案》显示,2021年浙江电力市场化改革再深化
浙江电力市场化改革再深化2021-04-09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