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去年下半年起,煤炭市场行情开始好转,但煤炭企业的负债率却居高不下。被煤企寄予厚望缓解资金压力的债转股执行推进缓慢,落地困难。
记者从日前举办的中国煤炭经济30人论坛2017年秋季峰会上获悉,根据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统计,债转股启动近一年时间里,已有21家煤炭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了债转股协议,协议金额为3530亿元,但是实际落地的项目仅有8个,涉及金额655.73亿元,仅为签约规模的18.6%。
去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煤炭企业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和《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提出用市场化债转股的办法帮助降低企业杠杆率,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同时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当年11月,山东能源集团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210亿元市场化债转股协议,成为煤炭行业债转股首单。
今年上半年,中国煤炭产业行业告别低谷,开始回暖。上半年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均价达到590.29元/吨,较上年同期增长52.59%,炼焦煤价格和无烟煤价格较上年同比分别增长1.2倍和30.88%。
煤价的上涨,直接拉升了煤企收入和利润。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上半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353.4亿元,同比增长37.6%;实现利润总额1474.7亿元,同比增长近20倍。
但是煤企的债务压力却未得到实质改善。根据中债资信的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末,已披露财务报表的50家发债煤企中,样本企业全部债务2.8万亿元,同比增长5.94%,增速略高于上年同期水平。50家样本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达到74.1%,相较于2016年末的74.81%,略有降幅,仍处于较高水平。
参会煤炭企业普遍反映“债转股落地难”。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岳福斌表示,目前的债转股缺少内生动力源,不少煤炭企业虽不排斥债转股,但基本形式与政策导向一致,多数仅适用于银行贷款。对于公开债券市场上的债券,企业转股意愿较低。
岳福斌表示,债转股缺少系统性,主体不完善,缺乏第三方服务机构,客体选择困难。
债转股还存在基础不实的问题。“前期准备不充分,基础工作不实,企业和金融机构都没有找到资金流的平衡点,缺乏公允的价格形成机制。”岳福斌称,“没有统一的适度性标准,法律法规等行为规范不完善,也缺少规划和评价考核标准、方法。”
徐矿集团一位高层在会上称债转股政策存在短板。“市场这只手的功能已经发挥的淋漓尽致,煤企一直积极在和银行、投资机构谈,但是政府这只手仅仅只是出了宏观性文件,”该高层说,“希望出台差异化政策,尤其是对于国有传统煤炭企业,背负很多社会责任,能不能给予支持。”
债转股程序较为复杂,评估、审批等流程的时间成本大,也是债转股难以落地的原因之一。在9月19日银监会的例行发布会上,山西银监局副局长王志刚表示,因为本轮债转股坚持市场化,决定了债转股的范围和规模并不明确,涉及多方面的协调、谈判,从签意向到审批,时间较长。
从山西省的债转股数据看,截至目前,山西共有七家银行同七家煤炭、钢铁企业达成市场化债转股意向1120亿元,落地资金158亿元。落地资金仅占意向资金的14.1%。
陕西一煤企领导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明股实债”的现象普遍,表面上是股权投资,实际上仍为债权投资,表面上降低了企业资产负债率,但实际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费用,成本较高,提高落地难度。
“金融机构不可能和煤炭企业的利益点一致。关键在于企业,要拿出好的方案来吸引银行、投资机构来投资。”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吴吟在会上表示,“债转股不能解决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是一个手段,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企业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