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举行之际,中国社科院与中国气象局近日联合发布《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7)》。该报告主编之一、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出席报告发布会时指出,中国气象局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科技型部门,将进一步做好气候变化各项基础工作,为我国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要继续支持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实验室开展气候变化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为党中央、国务院、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提供更高质量的气象科技支撑。
该报告由中国社科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组织编写,主要回顾了《巴黎协定》后国际气候治理坎坷向前的一年历程,并创新量化评估气候变化相关指标。指标显示,在低碳领导力方面,中国在G20成员国中跻身第一集团位列第四,其优势主要表现在政治意愿和政策行动上。
刘雅鸣表示,中国为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和落实作出巨大贡献。在国级气候治理面临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坚定表示将继续履行《巴黎协定》承诺,并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增强国际社会的信心,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建设中强调合作共赢,以负责任和建设性态度参与气候变化谈判;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导下,中国在国内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把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了全球气候治理和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打破多项历史纪录,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不断增强。2016年,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连续第三年打破全球热度纪录,二氧化碳浓度80万年来首次超过400ppm。世界气象组织(WMO)11月6日在波恩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日发布声明称,2017年很有可能是有记录以来三个最热的年份之一;2013-2017年会是有纪录以来最暖的五年期。
报告指出,当前,多层面、多领域、多行为体复合形成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业已成型,其中,联合国气候谈判及其成果(简称《公约》机制)位居主导地位,而联合国气候谈判之外的各类多边气候能源合作平台不断提升其制度性话语权。而G20在资源禀赋、成员代表性与合法性、经济影响、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其他气候能源治理机制所不具备的雄厚实力和制度优势,其具有潜力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机制之一,预计未来对《公约》机制提供互补性支持。
据悉,《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7)》是集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气候外交与谈判、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以及气候变化经济学分析于一体的前沿出版物。该系列丛书已连续出版9年,反映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不懈努力,也促进着我国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