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在一片质疑声中,巴菲特拿出4亿欧元,买下了位于德国汉堡的Detlev Louis Motorradvertriebs,这家公司也是当时欧洲最大的摩托车零部件零售商。在他看来,尽管德国乃至欧洲仍在危机的泥沼中挣扎,但这个区域购买力强、技术领先、法律规范,仍然能算是“很棒的市场”。
当时,和巴菲特想法相似的,还有不少大型工业企业和金融机构,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广核”)就是其中一家。
根据公开资料,中广核在欧洲的大部分投资行为出现在2014~2016年,包括欣克利角C项目以及多个光伏和风电项目。
中广核之所以会在这一时期进行较为集中的投资,最重要的推手无疑是市场。自2014年以来,欧洲经济开始探底企稳,从2016年至今,经济复苏则更为明显。随着工业和服务业都呈现出回暖态势,用能需求也开始上升。与此同时,欧洲多国政府出于推进减排的考虑,希望大幅降低传统能源的占比,于是两个结果出现了:一是大量新建能源项目被启动;二是集中式风机和分布式光伏成为新增能源供给的主力。
但是,可以投资的项目多,并不意味着最终回报就一定高。对于欧洲市场,能源行业也有个共识:表面上购买力强、回报率高,但实际上钱并不好赚——在过去,严苛的法律规制、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主要制约因素;而在当下,多变的政策、待确定的收益则成为首要问题。
面对新问题,投资者或已很难找到赚快钱的“一锤子买卖”。可行的方法,是在确保回收成本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收益,以获得稳定的长期回报。
而从中广核在欧洲的投资中,就不难发现类似的“攻略”。
动手早
不同于资本大佬惯用的财务投资,中广核在欧洲是以工程承包起家。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中广核开始承建欧洲的一些清洁能源项目,直到今天,中广核仍然以项目投资为主,而这些项目可以被归为两类:一类是新建工程,另一类是在运工程。
很多人会认为,中广核在欧洲的布局必然以绿地投资为主,“新建”项目居多,而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15年10月21日,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签订的英国三大核电项目新建协议。
但确切说,中广核的新建项目体量大,但数量并不多。从2014年底至2016年底,中广核在欧洲投资的8个项目中,只有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罗马尼亚切尔纳沃德核电项目和法国Groix漂浮风电项目属于新建,多数项目则是在运状态。
之所以选择在运项目,融资、劳动力自然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而对回报的要求则更为重要。
对一个可再生能源项目来说,能否长期持续运营下去,现金流至关重要。当前,尽管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成本不断降低,但在多数国家,其整体建设成本仍要高于传统能源,因此,要想获得持续的现金流,确保项目的长期收益,固定补贴仍然不可或缺。
欧洲是全球首个推出新能源固定补贴的地区,但眼下,其去补贴的措施也同样“强硬”——在光伏领域,德国从2015年就开始实施大型地面电站招标,西班牙等国家在重启停滞多年的光伏市场时,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竞价招标的模式;在风电领域,从2017年开始,英国的陆上风电已经没有补贴,海上风电竞标价格也被压低很多。而丹麦风电项目的价格,也将在未来4~5年,通过竞价方式被大幅降低。
但需要注意的是,欧洲去补贴的措施,大都在2015年之后才开始实施,而中广核的投资在2014年就已经开始。因此,它投资的几乎所有在运项目都可以享受固定电价补贴或绿证补贴——2014年收购的英国的Clover陆上风电项目,可以享受20年的绿证收入;2015年收购的法国大东部的Fujin风电项目,也可以获得固定电价补贴。
因此,中广核选择投运早的项目及时投资,不仅可以占据市场先机,还通过补贴形成稳定的现金流,从而获得较高的回报。这能使它在各项新建项目尚未获得实际回报的时候,仍然能维持一定的盈利能力,以对冲风险、保证收益。
做长线
在2016年爱尔兰Douvan风电项目并购中,中广核曾经历了一番激烈的竞争,主要的对手并非来自耳熟能详的大型能源企业,而是一些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基金公司积极参与能源项目竞标,在欧洲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原因在于,很多投资者并不把能源项目当做一个单纯的建设项目,而是视为某种金融资产。
众所周知,欧洲当前正处于经济回暖、用电需求增长的状态中。以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为依托,电力企业的收入水平必然也会稳中有升。而从宏观层面看,欧洲各国对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态度一贯积极,历来主张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欧洲的政治结构也较南美、中东稳定得多,即便政府更迭也不大可能在能源问题上出现颠覆性的变化,未来欧洲新能源政策发生大调整的概率较低。因此,很多投资者把收益可持续、回报较稳定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视为合适的投资品。
这种投资理念在Douvan项目就得到了明显体现。当时,来自英国、德国、美国以及爱尔兰本地的投资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私募基金都希望胜出,以便在其投资组合中增加新的盈利品种。
但这种投资模式并不为当地政府所乐见。因为投资基金普遍具有一定的投资周期,即便是期限相对较长的私募股权基金,周期也仅为5~8年。而能源项目的新建、投运、维护是一个较长的过程,短期内其产业链很难形成。
但中广核与这些资本大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同,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广核之所以最终能够胜出,就是强调了自身的长期投资能力和意愿,即通过产业链的建设,完善运维等环节,使项目能够长期运营并持续盈利。
对当地政府来说,长期投资就意味着能源项目的运营风险降低、当地就业波动减小,政府税收持续稳定;而对中广核来说,长期投资并非仅限于战略性布局,而是可以通过投资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同时,通过对项目“后期”的关注,其自身也可以获得两方面的收益。
首先是运维收益。
不仅是Douvan项目,在中广核收购的所有欧洲在运项目中,几乎都提及了“参与运营维护”。过去的经验是,项目建设环节的利润较高,而运维环节的利润较低。但当下,情况发生了逆转,竞价上网成为行业的必然趋势,制造环节或将迎来微利时代,而附加值更高的环节将出现在运维领域。
以光伏为例,不久前,国内多家光伏企业在探讨“走出去”的话题时,都开始强调要把卖产品变成卖服务,因为后者中所包含的设计、管理、维护、升级等环节有望带来更高的回报。
第二是项目收益。
在风电项目签约后,中广核与爱尔兰的卖方公司Gaelectric还表示,双方将在售电、储能等领域进行长期合作。事实上,对中广核来说,一单交易完成后实现再次合作的事例并非第一次——2015年,也就是中广核收购法国Fujin风电项目之后的第二年,中广核又与同一家公司合作开发漂浮海风先导项目Groix。
尽管第二次项目也经过招标,但中广核的经验仍然值得借鉴。当下,欧洲能源市场的门槛仍然偏高,企业单打独斗的难度也仍然较大,因此,在既有项目获得合作者认可的基础上,充分借助当地合作者的力量和渠道,连续拿下更多项目,不失为一种长期市场开拓的策略。
求双赢
除了长期投资,中广核在欧洲还体现出“能进能退”的战略——拿下在运项目的同时,也接触到相关新技术,并有望参与、了解技术的开发和运营经验。
如果盘点一下,会发现中广核的欧洲项目中,有三项都涉及到能源新技术,并且以风电相关技术为主——除了Douvan的储能技术,还有Groix的漂浮海上风电技术,以及Esperance的大风电技术。
这三项技术尽管有些并未实现完全的商业化,但它们要解决的都是困扰全球能源行业的头号难题——成本控制。
其中,漂浮式海上风电不仅不会破坏海岸景观,还可以在地理条件不佳、但风力资源良好的地方设置发电设施,减少因地理原因耗费的成本;大风机技术更是如此。风机单机功率越大,风电发电成本越低,如果大风机实现商用,风电成本将进一步有效降低;空气储能则不仅应用于风电领域,还可以实现错峰使用,以最好地降低成本,提高项目收益率。
试想,如果所投资的技术成为主流,中广核或可将其广泛应用于欧洲、亚洲等地区,同时,通过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掌握技术开发中的关键问题,加快其商业化进程。同时,中广核还可以充分发挥既有的运维管理等经验,通过构造整体的产业链让新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最终获得更可观的回报。
当然,另一种情况也可能发生,即在层出不穷的能源技术创新竞赛中,上述技术并未成为市场主流,或在短时期内没有受到市场的青睐。即便如此,中广核也已经通过项目投资跨进了欧洲市场,它可以从后续的市场运营维护中获得稳定的回报,并将其作为完善技术的依托,以等待再度发力的机会。(文·冯晓琦 作者供职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