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秋收。烧,污染空气;不烧,留田碍事,秸秆难题再现。
但在蕲春,秸秆的命运开始逆转:农民眼中,它是人民币;政府、企业眼中,它是清洁能源和扶贫利器。
一根秸秆在蕲春发生了什么?11月上旬记者前往探访。
收秸秆,每天见到百元钞
3日下午3时许。高峰村村民李豪生开着装满稻草的三轮机动车,驶进了村燃料收购站。
过地磅,1.13吨;卸下稻草再过磅,车重0.55吨。“1160斤(0.58吨)!”在贫困户燃料收购台账册子上签名、按手印后,李豪生拿到116元现金(每斤1角)。“您高寿?”“我比总书记小一岁,比总理大一岁。”63岁的李豪生个儿不高,十分有趣。
李豪生说,这车稻草是他花了3个小时,从村里其他人的田里免费收的。“每天收秸秆,就能看到‘毛主席’。”李豪生拿着一张印着毛主席头像的百元钞票风趣地说。
李豪生家有84岁的老母,弟弟是植物人,比较贫困。多年来他主要靠给村里打零工,一年收入仅2000多元。现在年龄大了,打工没人要。去年,他发现收秸秆可以赚钱:田里别人不要的秸秆随时收,山上半人高的野草随便割,卖钱又防火。
翻看台账,上面记录着27个贫困农民的姓名、送料时间、重量以及收入。李豪生半年送秸秆60多吨,算上年底核实后将另发的县、厂扶贫补贴,半年收入可达2万元。
【采访笔记】秸秆何以成“脱贫秆”?蕲春县政府与蕲春凯迪生物质电厂(以下简称蕲春电厂)携手,农民收一吨秸秆平均可卖200元。对建档贫困户,蕲春财政、电厂分别再补贴100元、50元,每吨秸秆平均售价350元。
蕲春县产业扶贫办公室主任王炳说,政府主导,花小钱效果好。农民尝到甜头,觉得有搞头,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才能走上正轨。预计今年财政补贴50万元。“希望明年补贴力度更大”。目前全县有600多户农民从事秸秆收集,其中贫困户200多户。
村中能人,甜蜜的烦恼
村民收秸秆有“钱途”,是因为村头就有固定的燃料收购站。经营收购站的,都是村里“脑筋灵活”的能人。
席盘石村的合作社理事长宋智敏就是能人。他经营的收购站位于村头乡村公路边,秸秆、茅草堆成小山。简易厂棚下,挖掘机“抓”起秸秆、茅草等送到破碎机上,将其碎成一两寸长后装上卡车。“合作社运营一年多,带动26户贫困户增收,自己也赚了10多万元。”48岁的宋智敏很是满意:今年前9个月,卖秸秆收入超过5000元的贫困户有17户,1万元以上的6户,2万元以上3户。合作社还吸纳了7名贫困户就业。
2015年,他联合村里10多名农民成立了合作社,为蕲春电厂收购、加工秸秆,赚加工运输费。“起初,农民还不相信。”老宋说,经过2个月试运营,一下便传开了。如今,场地已经不够用,他正在与村里协商,计划再扩大一倍。
准备大干一场的老宋也有烦恼:儿子还没对象。
24岁的小宋原本在南通打工,去年底被父亲喊回来,日夜扎在秸秆里,连与姑娘见面的时间都没有。好几次,小宋都想撂挑子。“明年多招几人,也给儿子放放假,好让他有时间谈朋友。”老宋笑着说。
【采访笔记】收购点赚钱的逻辑很简单:收购1吨秸秆,合作社给农民200元,破碎加工运到电厂后,电厂给合作社280-300元,差价就是毛收入。
目前,蕲春电厂在全县建立了12个村级收购点,202户贫困户收购秸秆增收脱贫。
农民送秸秆,距离以三四公里以内为宜,收购点越多,越有利于秸秆收购。12个点,对230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百万的蕲春来说,远远不够。再建100个,就得投入1亿多元,还得找地,电厂力不从心。蕲春电厂总经理李承臣希望的模式是:政府、电厂、合作社三方以PPP模式建设,还可以整合扶贫资金,将其作为村级资产,使贫困村拥有固定、持续的收入来源。
秸秆发电,燃起绿色希望
看到运秸秆的车驶进电厂,李承臣笑了。
蕲春电厂位于李时珍工业园内。走进电厂,80米高的烟囱冒着白烟。一旁,是巨大的燃料仓库和破碎棚。
秸秆运到这里,熊熊燃烧,推动汽轮机发电,最终回归自然。
主控室里,4名工作员盯着屏幕操作电脑,炉内温度、发电功率等数据清晰可见。“生物质发电是国家鼓励的清洁能源,除尘率高达99.8%。电厂所发的电全部上网,电价还有补贴,售电不愁。”李承臣说。
据悉,2016年,蕲春全社会用电量10.26亿度,蕲春电厂年发电量可供蕲春使用2个月。
【采访笔记】蕲春电厂每年需消耗秸秆25万—30万吨。目前,村级燃料收购点只能供应电厂30%的燃料,剩余部分还需电厂从粮油厂买稻壳、从家具厂买锯末。电厂迫切希望燃料稳定可靠,这就需要建设密度适宜的收购点,让更多农民靠秸秆脱贫,也让电厂有充足的燃料。
记者手记
秸秆上的利益共同体
2015年以来,我省实施秸秆“禁烧令”。然而,每到农作物收获季节,一些县乡政府仍如临大敌,生怕田地冒烟。
原因何在?秸秆成了难处理的废品,秸秆处理能力的缺口随之凸显。
一根秸秆在蕲春成为“香饽饽”,关键是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利益共同体——
政府主导。蕲春县与电厂成立了政企扶贫领导小组,将秸秆产业化纳入扶贫方案,并对收集生物质燃料(秸秆、稻草等)的贫困户给予财政补贴。政府花小钱,获取了禁烧的生态效益和产业扶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电厂,是产业链条上的龙头。电厂发电不愁销,带动农民、合作社干劲十足。
能人、合作社(收购点),身处乡村,成为电厂、农民之间的桥梁,收秸秆就有钱赚,经营无忧。
农民,在家门口收秸秆,运送1到5公里可变现,省时省事,积极性高。
农民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紧密相握,形成了社会效益、经济利益共同体。
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蕲春模式告诉我们,出路决定思路。
秸秆露天禁烧,堵,立竿见影,但终非长久之计。疏,让秸秆变成宝贝,才是根本出路。(记者 韩炜林 雷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