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科技部基础司、合作司、资管司、核聚变中心共同主办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即ITER计划十周年会议在京召开。科技部部长万钢等领导,以及该领域众多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回顾了中国参与该计划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果,并对核聚变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据悉,作为一种理论上资源无限、清洁安全的理想能源,开发利用核聚变能源,是人类最有希望彻底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由于核聚变产生能量的方式与太阳能产生的原理相似,故在开发核聚变能被比喻为“人造太阳”。
科技部部长万刚在发言中表示,ITER计划是目前世界上规模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大科学工程计划。参与的“七方”——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和中国涵盖了世界上主要的核聚变技术开发国家。这一计划将集成当今国际上受控磁约束核聚变的主要科学和技术成果,首次实现可与未来商用聚变堆规模相比拟的聚变实验堆,是人类受控核聚变研究走向实用的关键一步。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杰院士在发言中表示,作为ITER计划的七成员之一,中国争取和承担了相应份额的ITER采购包任务。目前,中国的采购包执行进度居七国前列,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科技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各国认领的采购包将搭建成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供专家学者验证核聚变开发技术的原理可行性和工程可行性。
罗德隆还透露,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2025年基本组装完毕,2035年整体建设完成进入全负荷实验阶段,并力争在2050年进行商业投产,这意味着人们届时将可以用上核聚变产生的清洁能源。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