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搜索

环保产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对策分析

时间:2021-04-08 18:24:09 作者:本站整理 来源:网络

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供给能力逐步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成熟的环保产业相比,还存在产业集中度不高、进入门槛低、产业细分程度不够等问题..。

新形势下,环境质量管理涵盖了

资源综合利用、污染治理

及环保产业发展的全过程

新世纪以来,我国环保产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虽然产业发展中仍有诸多伴生问题和隐患,但总体来看成绩不容小觑,市场前景广阔、大有可为。随着新《环境保护法》、“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十条”《“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环境管制标准和规划的出台,国家对企业生产活动中的能源消耗及污染排放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新形势下,环境质量管理涵盖了资源综合利用、污染治理及环保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刺激了生产企业对节能减排技术和环保设备革新的市场需求,从需求侧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资源配置逐渐优化,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有力保障了环保产业的发展。

作者建议未来环保产业发展需统筹绿色、循环、低碳三大主题,并将其作为战略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始终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政府、企业、用户三大主体,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大格局。

环保产业的基本成就

我国环保产业是典型的政策驱动型产业,受政策影响显著,作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性产业,国家对环保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已将节能环保产业列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到2015年,节能环保总产值达到4.5亿元。近两年,环保政策出台速度加快、周期缩短,涵盖范围广泛,集中在环境污染防治、环境监测体系构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保产业化及环境管理综合化等方面。随着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环保工作力度持续加压,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环保投入,近年来我国环保行业始终保持着稳定增长。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我国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主要体现在环保产业中从业企业的增加、产值的提高。

1996年,我国环保产业从业企业有8651个,年产值达300亿元。如果说“九五”期间环保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那么“十五”期间环保产业的稳步攀升更是为后来产业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5年,我国环保产业从业企业数量突破1.5万个,年产值约3800亿元。与2000年相比,从业企业数量增加48%,年产值则增加了近400%。“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环境规制更强,环境标准更高,环境处罚更严,环保产业由此迎来发展的春天。

2011年,我国环保产业的从业企业已达3万余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人。2015年,我国环保产业收入达到约9600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国工业总产值增加了近20%,环保产业总产值增加了4500亿元,产值整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高达19%,增长速度遥遥领先于其他工业行业。

环保产业的飞速发展显著增强了环保装备和产品的供给能力,在除尘、烟气脱硫、城镇污水处理等领域已经形成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供给能力。水污染防治方面,截至2015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3784万立方米,比2014年末增长5.3%,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1.0%,提高了0.8%;大气污染防治方面,2015年,新建投运火厂烟气脱硫机组容量约0.53亿千瓦,全国已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硫机组容量约8.2亿千瓦,占全国火电机组容量的82.8%,占全国煤电机组容量的92.8%。2015年,新建投运的火电厂烟气脱硝机组容量约1.6亿千瓦,已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硝机组容量约8.5亿千瓦,占全国火电机组容量的85.9%,占全国煤电机组容量的95.0%。

新常态下,通过发展健康的环保产业,不仅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排放问题,构建环境和经济增长双赢局面,推动人民群众生活的环境质量改善,而且还可寻求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之路,形成国民经济新增长点。

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环境服务业占比实现赶超

环保产业包括环保装备业和环境服务业两个部分,环境服务是环境保护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标志着国家环境保护发展的整体水平,也是环保产业成熟度的重要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环保产业市场的发育状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环境服务业正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并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新领域。发达国家环保装备市场已经接近饱和,甚至存在供大于求现象,环境服务业占市场份额接近70%,环保装备业的市场份额还在进一步萎缩,表现出明显的成熟市场特征。与此相反,在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初期,产品以水污染治理设备和空气污染治理设备等环保装备业为主,而环境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有些环境服务如设施运营、环境信息等才刚起步,有些服务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还没有起步,有些服务如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还属于政府行政职能或事业职能,需向市场化的服务业转化,因此我国环保服务市场还是不健全、不完善的。总体看来,环境服务业的规模和在环保产业中所占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偏小,滞后于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服务业的需求。

近些年来,我国环保产业结构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环境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也得到进一步显现。由于国家鼓励发展第三方治理,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2015年,全国环保装备业的销售收入约4700亿元,占环保产业总销售收入的49%,环境服务业的销售收入约4900亿元,占环保产业总销售收入的51%,环境服务业产值比重首次超过环保装备业,成为环保产业的主体。

值得关注的是,提供环保技术咨询、环境监测领域、环境风险评价及环境规划服务的大部分都是政府部门的事业单位或高校院所等科研单位及其改制公司,这些企事业单位和研究院所出色地解决了生产企业在产业环保化道路上的困惑。

综合环境服务业凭借专业化的运营能力已成为拓宽环保产业涵盖面、促进环保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突破口。随着政府采购服务在环境保护领域的逐步推广,环境服务业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产业技术不断升级,

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

无论是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还是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甚至在整个大环保产业中,技术都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伴随着陆续出台的政策红利,我国环保产业技术正全面升级,在城市污水处理和黑臭水体治理、大气脱硫脱硝和土壤修复方面,基本上拥有自主的技术,且个别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实现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设备支撑。

水污染治理方面,我国水污染防治技术比较成熟,A2O法、BAF法、SBR、氧化沟、厌氧接触法、膜材料开发、膜生物反应器等各类生物处理技术和各类物理、化学和物化处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不过,部分特殊污染物处理技术、膜技术、紫外线消毒技术等部分关键技术及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部分高端产品尚依赖进口。

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我国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技术和工艺,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和突破。其中,袋式除尘器的应用已覆盖到各工业领域,成为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特别是PM2.5排放控制的主流除尘设备,而且电除尘设备已经出口到30多个国家。但我国市场上普遍使用的脱硝催化剂还主要依赖进口,烟气脱硫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土壤与地下水修复方面,生物化学还原稳定化技术、土壤淋洗装备、植物修复技术等已比较成熟,已广泛应用于多个土壤、地下水修复工程。但在场地污染模拟与风险评估软件、土壤地下水污染监测技术与设备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面,我国已经掌握了固化法、高温蒸煮、焚烧及堆肥和填埋等有效的处理处置手段,大型城市垃圾焚烧技术已实现国产化,垃圾填埋仍是我国垃圾处理的主导技术。在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方面总体上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一段差距。

环境监测方面,我国自主研制的仪器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光谱类环境监测技术与仪器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我国生产的烟尘采样器、烟气采样器、总悬浮微粒采样器、油份测定仪、污水流量计等环境监测仪器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上占有很大比例。不过,大型实验室用的原子吸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气相色谱仪等监测仪器自动控制技术采用国产的程度较低,关键零部件尚依赖进口。

推动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应用,促进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环保产业竞争是未来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环保投资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力,

有效提升产业的市场化

环保产业发展背后是更加严格的环境规制和逐年增加的环保投资,如果说前者是倒逼环保产业发展的强制性机制,那么后者就是催生环保产业发展的诱发性机制。与环境规制的强制性作用相比,环保投资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影响范围更广、时间更长、力度更大。

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正是与政府、企业日益增长的环保投资密切相关。从“六五”到“七五”期间,我国的环保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环保投资总额仅为646.42亿元,占同期GDP的0.63%。从“八五”到“九五”期间,环保产业逐步进入发展期,环保投资总额达到4822.97亿元,占同期GDP的0.84%,几何阶乘变化态势明显。从“十五”到“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总额也升至3万亿元,占同期GDP的1.35%。“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到更高层次,环保投资突破5万亿元,而“十三五”期间,环保投资或可达到17万亿元。

大规模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治理派生出的资金需求,对环保技术、产品、装备、服务等环保产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逐步培育发展起一个健全的环境保护产品、技术和服务产业的体系,催生了规模可观的环保产业市场。

产业链逐步形成,

有效拉动和推动前后关联产业发展

环保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工业、农业、消费、投资、贸易、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要素驱动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带来了利好。

首先,环保产业能有效带动经济增长。从产业关联性的角度看,环保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会对那些向其供应产品或服务的产业或部门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对产业链前端的将环保产品和服务作为投入品或生产资料的产业产生影响。如环保产业每产出1万元产品,需要直接投入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652元,电子计算机制造业509元,金融业438元,汽车制造业342元,其他服务业239元,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206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70元,建筑业162元,仪器仪表制造业150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35元,这表明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较多的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金融业的直接投入,同时也需要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业等部门提供必要的相关服务,环保产业的发展对这些产业有着直接拉动作用。

再比如,环保产业每产出1万元产品,会作为中间品投入到旅游业255元,投入到环境管理业108元,投入到公共设施管理业107元。可见,环保产业对这些产业有着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其次,环保产业能够创造就业岗位。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新增就业岗位,不论是环保装备业,还是环保服务业,都具有显著就业拉动作用。

研究表明,环保产业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因果效应,环保产业占GDP总额的百分比每增加1%,大约可以使TFP增长率提高14%,环保产业对TFP的这种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以上证明,环保产业产值贡献度潜力巨大,拉动经济增长前景广阔,正在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是我国实现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有力支持。

环保产业的现存问题

尽管我国环保产业规模逐年扩大,结构渐渐优化,技术不断升级,但与发达国家成熟的环保产业相比,还存在产业集中度不高、进入门槛低、产业细分不完备等问题。

产业集中度不高

据统计,全球最大的50家环保企业,其产值达865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与此相比,我国环保产业的集中度不高,专业化分工体系还不是很清晰,尚未形成完整顺畅的产业链,企业规模小而分散,不能形成规模生产。目前,具有较强技术经济实力和较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大型环保企业数量占全国环保企业比重不足5%,且专业化程度低。

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型企业占85%以上,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由于大型环保企业集团较少,对资本、资金、技术及人力资源吸引力不够,产业聚集性不强。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较低的水平上重复建设,产业整体发展速度较慢。不仅如此,环保企业的技术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一些小型企业无长远发展定位,技术同质化严重,高附加值产品较少。

随着我国环保产业持续发展,近几年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也时有发生,经常出现单价超低现象,这些超低价中标项目不仅损害了环保行业的健康发展,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损害了企业自身的财务可持续性,导致产业整体发展速度放缓。

产业进入门槛低

环保产业发展初期,由于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小,其产值和规模甚至抵不上一个大型企业。因此,即使当时的利润比较高,但出于比较优势的考虑,大型企业也不会进入环保市场。技术、设备落后的小企业则由于其资金投入少、经营方式灵活、技术易模仿、容易适应市场变化等特点,在环保产业发展初期野蛮进入。其中,有不少是乡镇企业,目前它们已经成为我国环保产业的主体,而那些科技水平较高的大型企业却由于种种原因很难进入。

这样的市场结构一经形成,就很难打破。随着排放标准要求的不断提高,治理技术正朝着高端化方向发展,不具备深厚技术基础和技术发展潜力的企业,将难以在市场上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也进一步影响到我国环保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产业技术细分程度不够

环保产业强调全产业链概念,即强调推进从产品销售商向综合服务商的转化,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包括加大专业化工程成套总承包、运营服务业务,促进向产业链一体化的特许经营、BOT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发展。现阶段,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大型专业性企业将脱颖而出,并会带来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加速环保企业通过提高细分市场技术优势确保市场份额。尽管随着环保产业的发展,我国环境技术开发能力逐渐增强,环保产品国产化程度不断提高,环境科研投入连年增加,但水体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置、土壤修复和环境监测、环境服务等方面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技术水平不高,个别细分环保产业缺失待补等短板。

产业分布“亲资本”

我国环保产业的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一纵一横”的特点明显,“一纵”即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已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主要产业聚集区,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北京、上海等省市已成为我国环保产业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发展策源地;“一横”即沿长江流域的中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重庆、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市),产业发展的增速明显,正在逐步形成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第二梯队”。

环保产业的这种空间配置与我国资本要素的空间配置是基本重合的,充分体现出环保产业“亲资本”的特点,其原因直观简单: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追逐资本的,没有资本支撑,产业发展无从谈起。但是产业可以因资本而分布,污染却不是因资本而分布,环境保护的需求更不是因资本而分布。环保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承担着为公众提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这就要求环保产业的空间配置不能是亲资本的,而应当是均等化的。否则,环保产业势必被作为追逐商业利润的工具,丧失其公共品属性。

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建议

环保产业是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的新兴产业,在环保产业的发展道路上,就算走的再远也必须牢记初心。

促进绿色发展,不忘治理污染的初心。保护生态环境要以环境质量改善优先,而不是追求产业利润和经济效益增长优先。过多强调环保产业的经济利益导向,只会误导企业,使其误以为环保产业同一般产业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进而出现环保企业违规排放的事件;也会误导政府,使其误以为环保产业可以快速带来税收,进而出现环保企业的野蛮进入,阻碍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提高生产效率,这些都只是环保产业的利好,能否真正解决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才是评价环保产业发展状况的标尺,才是指引环保产业未来走向的明灯,才是环保产业出发的起点。

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就是不能忘记国际上发达国家环保产业经历的成功与失败,不能忘记我们自己在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曾经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不难发现,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发展的重心无不有着特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需求。美国的脱硫、脱氮技术世界领先,是因为二战后迅猛发展的工业使得能源消耗激增,如何有效解决燃煤电厂带来的大气污染成为美国环保产业的核心。日本的除尘、垃圾处理技术全球一流,是因为国土面积有限,能否有效降低垃圾对空间的无效占用成为发展的前提。德国的水污染处理技术在国际上首屈一指,其发展也是源自20世纪中期以来莱茵河遭遇的严重污染事件。

可见,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发展什么样的环保产业其实并不难回答,能尽快解决中国大部分地区环境问题的环保产业是众望所归。以往,我们在发展环保产业时强调比较优势,今后,发展环保产业还要强调比较优势。不过,过去强调比较优势是从供给角度出发,认为应当发展有一定生产基础的环保技术;未来强调比较优势是从需求角度出发,要发展能够解决大部分地区面临的共性环保问题的环保产业,这样才能以逸待劳。

认识和尊重经济、自然、社会三大规律

坚持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就要认识和尊重经济、自然、社会三大规律,牢记环保产业的基本取向,不断提高科学性,这是开拓环保产业美好未来之纲。“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认识规律、尊重规律、运用规律,是推进环保工作的基本前提和现实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客观性和规律性,违背规律,将难以持久。一方面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利用环保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向社会提供符合群众环境需求的环保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强调生态服务的基本功能,保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

统筹绿色、循环、低碳三大主题

坚持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就要统筹绿色、循环、低碳三大主题,作为战略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提高先导性,这是开拓环保产业美好未来之基。小康社会进程中,环境问题是短板,也是破窗。短板补不齐,再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枉然;破窗补不上,再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会打折扣。如何补齐环境短板,让环境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环保产业是突破。一方面,只有政府有所为,切实承担起提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和使命,才能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企业所不及。另一方面,只有政府有所不为,让市场办环保,才能彻底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市场对环保资源的配置作用,降低生产成本,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环保产品和环境服务。

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

坚持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就要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始终不渝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提高持续性,这是开拓环保产业美好未来之本。如何检验人民的幸福是否实现,环保产业是标准。一方面,产品的环保化程度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绿色环保的需求,也反映出市场对环保需求的回应,当人民群众逐渐将是否环保纳入到消费的目标函数,绿色成为除价格外以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因素时,就是从需求方面拉动环保产业发展之日。另一方面,环保产业的发展程度也是检验环保供给是否充足的重要标准,只有环保产业繁荣了,形成消费乘数,才能彻底解决环保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力问题。需要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驱动力,增强发展动力、成长活力、持续能力,充分发挥环保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各自作用,集合企业、科研单位优势,突破科研、生产的瓶颈,大力培育环境科技创新主体,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统筹政府、企业、用户三大主体

坚持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就要统筹政府、企业、用户三大主体,坚持过去的基本经验,提高积极性,这是开拓环保产业美好未来之要。环保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历史的必然。推动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应用,促进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环保产业竞争是未来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何快马加鞭赶上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发展的列车,基本经验就是要加快先进环保技术的研发、加快重点环保产品的推广、加快环保服务体系的完善、加快高端环保人员的培养、加快环保企业创新主体的确定、加快环保机制体制的改革。要坚持协调协同,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正能量,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大格局。政府部门应更加注重发挥在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中的职能作用,负责具体的统筹管理、组织协调和任务部署,包括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公共服务制度,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等。

统筹调节、积累、创新三大机制

坚持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就要统筹调节、积累、创新三大机制,坚定不移乘势创新,提高全局性,这是开拓环保产业美好未来之道。要树立系统思维,从全过程入手,构建“调节、积累、创新”同步进行的环境管理链条,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采取更多硬措施啃下“硬骨头”。具体到环保产业,创新机制体制就是创新环保产业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利用PPP、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银行、融资担保、环境产权交易、环保彩票等多种创新模式,形成一个绿色、多元、市场化的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就是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构筑完善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市场调控的作用,营造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就是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等组织在环保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小企业理性进入和退出环保产业,整合产业资源,守住产业进入门槛,提高行业集中度,发展健康有序的环保产业。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上一篇: 今年河北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

下一篇: 国家能源局公布2017年光伏发电领跑基地名单

相关文章

ICIS:两会“30·60”目标将加速能源化工行业产业链规范与创新
2021年03月26日关于ICIS:两会“30·60”目标将加速能源化工行业产业链规范与创新的最新消息:中国上海,(2021年3月24日)当两会热词"碳达峰"与"碳中和"加速出圈后,自2013年就进入中国碳市场的ICIS中国市场开发总监徐蓉表示,"30·60"目标将进一ICIS:两会“30·60”目标将加速能源化工行业产业链规范与创新
ICIS:两会“30·60”目标将加速能源化工行业产业链规范与创新2021-04-093
监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创新:一种基于专利的方法
2021年03月24日关于监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创新:一种基于专利的方法的最新消息:导读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亚洲开发商在储能系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远远超过美国和欧洲的竞争对手。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近年来电化学储能技术的专利申请数监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创新:一种基于专利的方法
监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创新:一种基于专利的方法2021-04-092
天津展抢先剧透,骑幻重磅产品矩阵线上揭幕
天津展抢先剧透,骑幻重磅产品矩阵线上揭幕, 作为电动车行业最大规模性的行业展会,时隔一年,天津展再度回归。懂行的经销商们早已安排好行程,准备在天津展一窥“后疫情时代”的行业动向。天津展抢先剧透,骑幻重磅产品矩阵线上揭幕
天津展抢先剧透,骑幻重磅产品矩阵线上揭幕2021-04-092
现状:华北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超东北
2021年03月26日关于现状:华北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超东北的最新消息:热电联产是一种有效的能源利用方法,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政策推动下,各地区热电联产不断发展。2019年华北地区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首次超过东北地区,主要是山西省太原市加大清洁现状:华北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超东北
现状:华北热电联产供热设备容量超东北2021-04-093
四段颠覆性新品“亮剑” 赢合科技再引锂电设备新趋势
全球电池行业规模最大的展览会——“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CIBF2021)”在深圳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来自全球1300余家电池、设备、材料及相关配套企业参展,集中展示近三年来全球范围内电池行业所取得的优异成果。四段颠覆性新品“亮剑” 赢合科技再引锂电设备新趋势
四段颠覆性新品“亮剑” 赢合科技再引锂电设备新趋势2021-04-092
浙江电力市场化改革再深化
2021年03月26日关于浙江电力市场化改革再深化的最新消息:近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能源监管办联合印发《2021年浙江省电力直接交易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我省今年电力市场化交易正式拉开序幕。《工作方案》显示,2021年浙江电力市场化改革再深化
浙江电力市场化改革再深化2021-04-09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