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05年LNG价格不断上涨相比,今年的涨价规模更大,涨幅更惊人。
天然气是生活必需品,关系民生,又是生产要素,影响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价格是天然气改革的痛点和难点。但价格放开不单纯是定价权交给政府还是市场的问题,其中所涉及的问题具有广泛性和交叉性,因此改革推进过程也在反复。在新时期,能源改革把追求质量和效益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但仍需牢记改革的市场前提。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推进天然气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在2015年《关于推进价格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价格改革时间表,即到2017年要基本放开天然气终端价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稳妥处理和逐步减少交叉补贴,还原能源商品属性”。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明确“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
可见,中央明确的价格放开是有范围、有前提、有条件的。范围是竞争性环节,除了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前提是还原能源商品属性,稳妥处理和减少交叉补贴。条件是构建有效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包括经营主体多元化和基础实施公平接入等。
以上条件我们都具备了吗?毋庸置疑,近几年天然气政策出台较快、配套较为完整,也取得不少成果。但是,关键环节还有待突破,比如城镇管网渗透率低、普遍供气义务履行缺位、基础设施公平开放落实不到位、居民气价交叉补贴等,均是改革难啃的“硬骨头”。实际上,十八大以来的政策主要是对“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监管机制的完善和改进,约束了政府的“任性”定价行为和垄断企业的市场“滥权”,但价格的最直接决定因素,也就是天然气终端有效的市场结构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首先,终端市场管道主体单一,单个燃气企业难以承担整个市场大规模“煤改气”的重任,倒逼点供项目的遍地开花,也为用户冬季对LNG的“望气兴叹”奠定市场基础。
其次,LNG资源具有区域性垄断特征,当供需缺口打开时替代气源无法及时、足额“补位”。
第三,调峰和应急设施严重不足,无法形成从气源到用户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的气源调节机制。这些不是新问题,但在运动式“煤改气”政策和经济景气提升造成LNG需求超常规增长,并叠加了前两年天然气消费低迷造成的供给准备不足时,巨大的缺口和错位就造成了LNG“翻跟头涨”的奇葩景象。这或许只是终端市场的一个缩影。管道气限价、居民政府定价,价格被“有形之手”管控制了,而突破口在“无形之手”的薄弱环节被彻底打开。
政策并不是没有完全预计到这种后果。今年7月份出台的《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中明确“上游经营主体多元化和基础设施第三方公平接入实现后,适时放开气源和销售价格”。这意味2017年基本放开价格的目标实际上延后了。但这种信号太弱,确实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LNG贸易一直是市场定价,而且从2015年开始价格总体呈下行趋势,甚至一些工业领域天然气消费出现了负增长。经验主义影响了“老司机们”对今年市场形势的正确判断。
此轮LNG价格的暴涨只是不完善市场结构挤压下的一个爆发点,在管道气供应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情况下,LNG填补了环保政策高压下巨大的市场缺口,供需失衡短期难以逆转。解决这个问题,在源头上是要理顺上下游关系,优化整个天然气终端市场结构,促进气源、管网、荷载和存储设施协调优化。
一是利用好目前的LNG接收站,促进气源主体多元化。
二是真正落实省级管网无歧视地向第三方开放,并要减少“拦截收费”,防止“肠梗阻”。
三是提升调峰和应急设施,形成多主体参与的市场结构,大力建设地下储气库,构建符合市场要求的季节差价、峰谷差价和调峰价格等多层次的价格体系。
四是降低市场渠道准入的行政性门槛,抓紧推动直供管网,降低点供合规门槛,允许大型点供项目发挥应急和保供功能等。(文丨林须忠 中海石油福建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经理)
上一篇: 未来5年全球煤炭需求增长将停滞
下一篇: 新年即将“驾到”,煤市或要“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