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锤来了,据国资委官网网站消息,中核、中核建实施重组。
网站消息称: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实施重组,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整体无偿划转进入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
此次中核与中核建重组是能源央企继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国电与神华合并后,第三例落地的央企重组。
中核与中核建强强联合
中核集团在1月初刚刚经历人事调整,1月2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炳华正式退休,中国核工业集团原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钱智民接任。中核集团随后也调整了领导人选。
时间回到1999年的4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核总)改组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分家”后,中核保留了完整的核工业科研生产体系,承担核动力、核材料、核电、核燃料、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铀矿勘查采冶、核仪器设备、同位素、核技术应用等核能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开发、建设、生产和经营任务。
官网信息显示,中核目前的业务板块主要包括核动力、核电、核燃料、天然铀、核环保、核技术应用、核产业服务,以及新能源。
除此之外,中核还是目前国内投运核电和在建核电的主要投资方、核电技术开发主体、最重要的核电设计及工程总承包商、核电运行技术服务商和核电站出口商,是国内核燃料循环专营供应商、核环保工程的专业力量和核技术应用的骨干。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主业则逐渐明确为“军工工程、核电工程、核能利用,核工程技术研究、服务”。
中核建是中国核工业产业建设的“国家队”,具有三十余年不间断从事核电建造的经验,代表了中国核电工程建设的最高水平,并拥有国际原子能机构授权设立的全球唯一一家核电建设国际培训中心。
此外,该集团在核能利用、水力发电、投资、金融等业务板块也有涉及,也是中国自主四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海外推介的唯一责任主体。
二十年间“分家”后的两大集团业务不断拓展,2018年实现重组。
重组后的“新中核”,从业务层面上说,既有设计研发,又有建造施工、工程管理和运营管理能力,重组堪称是“强强联合”,完成了核电从设计、建造、研发等完整的产业链,使中核业务走向多元化。
从装机规模和技术层面上来说,目前,中核目前在运在建、拟建的民用反应堆技术包括二代和三代压水堆、重水堆、海陆小型堆、快堆、池式低温供热堆,拥有在运核电机组17台,在建核电机组8台;而中核建具备华龙一号、AP1000、EPR先进压水堆建造能力。两大核电联合,将核电技术从二代、三代、四代堆上实现国内最强联合,装机规模、研发实力将大大增加。
除此之外,两大核电央企的重组实现了优势互补,重组后的新中核或进一步推动中国核电技术出海,抢占国际核电市场。
目前,中核旗下A股有3家上市公司,分别为东方锆业、中国核电和中核科技,中核建旗下A股有1家上市公司中国核建,早前有消息称中核与中核建重组获批,已经造成了核工业概念股的上涨。本月25日消息透漏当日,中核科技快速拉升8%以上,中国核建盘中大涨5%以上。
“新中核”打破三足鼎立局面?
重组之后,98家央企由此将缩减至97家(文章后附央企名录)。过去十几年,随着中广核发展壮大、国家电投诞生,核电领域呈现“三足鼎立”局面。
根据梳理,中核、中广核、国家电投目前核电业务情况如下:
而作为核电项目承建方,中国核建与三家业主都有合作。中核建是国内外唯一一家连续30余年不间断从事核电建造的企业集团,承担了中国大陆和出口的所有核电机组的建造任务(合计63台,数据截止2017年6月底)。
中核建掌握了包括压水堆、重水堆、实验快中子堆、高温气冷堆等各种堆型、各种规格系列的核电建造能力,拥有10多家核电工程建设专业施工下属企业,具有30 万、60 万、70万、100 万千瓦级各系列机组的建造能力,具备同时承担40台核电机组的建造能力。
未来三年中国核电有望迎来加速增长期。
按照《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20年中国核电规划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而截至2017年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装机容量3688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装机容量为2155万千瓦。据此估算尚有3000万千瓦左右的装机缺口,未来三年预计每年开工6-10台。
此次,中核建整体无偿划转进入中核,中核整体实力加强,未来三年核电加速增长期内,三足鼎立格局可能不再,中广核和国家电投将面临更强的竞争对手。
不过,在电力央企重组的大背景下,电力企业格局是否还会发生变化呢?目前,只剩下只剩五大电力集团中的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华能集团,核电企业中广核未涉及重组。(【无所不能 文丨能豆君】)
上一篇: 2018年电动汽车需要关注这10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