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举办的《河北经济蓝皮书:河北省经济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会在河北工业大学举行。该书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做了剖析,也对京津冀协同的发展趋势做了前瞻性预测,并对一些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蓝皮书主编之一、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贵介绍,蓝皮书报告由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北省新型智库培育单位和河北省软科学基地“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撰写而成。该书在进行广泛调研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京津冀三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对协同发展阶段性进展及未来发展思路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据介绍,蓝皮书评估并对比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在创新协同发展、产业协同发展、交通协同发展、生态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和市场协同发展六个领域近10年间的进展与不足;从地区角度来看,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综合指数整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增长速度相对平稳,这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形势稳定并且战略实施已经取得了成效。
然而,蓝皮书指出,天津、河北两地在协同发展指标得分上面远远落后于北京,并且天津、河北与北京的差距并未缩小,部分时期的差距甚至在逐渐拉大。一方面,由于天津、河北地区的资源禀赋在一开始便落后于北京,“输在了起跑线上”;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各地对于协同发展战略存在着执行偏差,北京地区对于天津和河北的辐射带动效应不足。地区之间差异难以缩小的问题将是今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值得注意与反思的问题。
蓝皮书指出,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在产业、交通、生态三大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2014~2016的三年间,在产业一体化方面,京津冀三地差异化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产业链对接延伸初见成效,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张贵介绍,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布局,雄安新区将成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并作为一个“反磁力中心”,减弱北京对资源要素的强大吸引力,有效缓解北京的大城市病;另一方面,还将带动雄安周边乃至整个河北发展,解决区域经济失衡问题。
此外,蓝皮书的分报告分别围绕京津冀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及地区创新发展进行论述,探讨了京津冀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趋势、互联网发展对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影响、高铁联网对京津冀城市群时空格局重塑、京津冀大气污染的时空格局及污染治理及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生态和产业一体化等重大命题。
蓝皮书的专题报告则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进行了研讨,分析了创新驱动与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城乡统筹与京津冀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中关村为核心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与津冀协同引领、“环京津贫困带”发展出路、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河北省县域农业生产等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