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油形成年代看,按照较被广为接受的生物成油理论,需要至少7000万年的地底压缩和加热后才可能逐渐形成。和漫长的地质年代比,别说人类使用石油的历史,即使是人们本身的历史也不足一提。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使用石油的方式在飞速翻新,且不说化工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产业链下游概念迭代的速度也让人瞠目结舌。比如短短两三年前人们还在大谈“互联网+能源”,将其描述为未来发展的不二方向,但现在话题主角早就变成了“能源区块链”,照亮行业前景的又变了“区块链”这个当红小生。
能源区块链虽然很红,但就像一头屋子里的大象,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如果不是所有的话——面对能源区块链时都在扮演“盲人”的角色,在摸区块链这头大象。
柱子和象腿
在盲人摸象的故事里,有人摸到了粗壮的象腿,就说大象长得像柱子。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之前知道柱子什么样,以往的认识既会成为认识新事物的阶梯,又会成为限制想象力的樊笼。能源区块链方面也是类似的情况。做能源的人对认识区块链有着天然的优势,但同时也有一些容易一头雾水的劣势。
只要对石油业的上游有些许了解的人,就对区块这个词不会陌生。在原油的勘探、开采、招标等流程中都离不开区块,石油行业中的区块通常指的是在地表或者海上人为划定的特定区域,划分区块的目的在于严格限定不同区块拥有者的地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权益范围,常常用在探矿权、采矿权的申请、延续、转让流程中。
石油人认识几十年的区块加上一个“链”字,立即就摇身一变成了最前沿的概念。在比特币创造出神奇的财富热潮后,其背后的区块链技术也顿时身价百倍。和原油领域的区块一字之差,区块链被理解成是用分布式数据库识别、传播和记载信息的智能化对等网络。
区块链技术最初的雏形出现在比特币项目中。作为比特币背后的分布式记账平台,在无集中式管理的情况下,比特币网络稳定运行了多年,支持了海量的交易记录,没有出现严重漏洞。去年大涨16倍的比特币是区块链最好的背书,也让很多人在理解区块链技术时,会与比特币这一公共链的应用加以比较。
从具体的特定地块到对等网络,区块和区块链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之间已经隔了从工业到信息产业的巨大技术鸿沟。这种鸿沟造成能源领域的人对区块链的理解可能望文生义,甚至谬以千里。更增加了这种误读可能性的,是还有大量矿业术语被区块链技术借鉴使用。
比如在能源开采的矿区也被区块链借用,当用户发布交易后,需要确认交易,写到区块链中,形成新的区块。区块记录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交易和状态结果,是对当前账本状态的一次共识。
此外,挖矿是资源领域最上游的工作,是将能源资源从地底开采出来的基础性工作,而在比特币带动的区块链里挖矿是指参与维护网络节点,通过协助生成新区块来获取一定量新增虚拟币的流程。挖矿离不开矿机,在能源领域中指的是“磕头机”,而到了区块链这里却变成了带有专业芯片的电脑。当然,类似的词汇还包括矿工,幸亏这个词的差别不大,都是指人,虽然其工作流程不同。
词汇还是那些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却大相径庭,这给能源领域的人理解带来困扰。事实上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开发者,追随者和投资者所说的区块链很可能完全是不同的范畴,具体到能源区块链更是不但和能源区块不一样,也已经和比特币那种公共链渐行渐远。从本质上说那是一种私有链或者联盟链,是学术界和业界根据比特币的结构抽离出来的另一种区块链技术。
因此用旧有概念来理解能源区块链,实质上和用柱子来解释大象的样子并无区别。
前浪已经被拍死在沙滩上?
能源要时间来沉积,技术要逐渐积累,但号称“永不入眠”的资本却没那样的耐心。只有加上“革命性”“颠覆性”之类形容词的行为,才能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于是大家都争相挤在风口上,因为在那个位置上不止猪能飞上天,连大象也不例外。
用不着惊人的记忆力就能想到能源行业的上一个风口被称作“互联网+能源”,其头角峥嵘的时候就在两三年前。但是在一夜之间,互联网公司似乎突然一下找到了杀进能源产业的入口,苹果、微软等公司都开始投资新能源,而传统行能源公司也急于给自己贴上互联网标签以求不落伍。
在双方的交互作用下,“互联网+能源”被描述成一张集智能通信、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众多智能与绿色能源的大网。通过大网可以统筹能源资源开发、配置和利用,来保障能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和可持续供应。
几年过去了,这张传说中的大网还没有形成,类似的愿景却被再次提及——只不过已经被换成了能源区块链。现在时过境迁,已经没人再大张旗鼓地谈论“互联网+能源”,现在流行的是能源区块链。就连咨询公司也来蹭热度,会计事务所普华永道在一篇报告中称,在金融领域之外,能源行业是区块链可能产生最大变革性和颠覆性影响的行业之一。
理论上来说能源区块链是一种新技术,可以在没有中介的情况下实现点对点能源交易,能改变现有的能源领域的安排、记录和验证交易的方式,将其基本模式从交易所、能源公司牵头的集中式结构转向最终客户和能源消费者直接互动分散式系统。由于区块链具有多方共享、数据统一维护、可审计可追踪特性,可帮助能源企业在安全基础上创新性地推动能源价值链重塑。
能源区块链的未来看起来很丰满,但至少现在却依旧骨感。从目前能源区块链的一些解决方案看,有的提出可以从原油的生产到冶炼,从运输到仓储,直到分销零售的各环节建立追朔档案,其实就是通过区块链给能源建立了“电子身份证”;有的方案提出,可以建立统一的分销平台,让能源供求双方能进行更低成本和更迅捷的价格匹配;此外还有更具体的利用区块链技术提供电动汽车解决方案,例如分布式充电桩和共享汽车,或者建立个人能源系统,买卖电力,太阳能,燃气等能源等。
可无论哪种方案,看上去都像是改头换面的电子密码锁或者数据库,可能和之前的解决方案相比会简便快捷一些,但距离“革命性”或“颠覆性”却相去甚远。至少目前能源区块链还在适用性的规模和速度上存在障碍,而如果不能尽快在能源领域展现出一些能有实用价值的方案,在区块链的适用场景上有所突破的话,那么沙滩也可能成为目前红火的能源区块链的最终归宿。或许能源区块链会在五到十年之后产生巨大影响,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的技术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拿出真正领先的方案,但遗憾的是大多数资本最缺乏的就是耐心成本。
野蛮生长期有多久
在没见真容的情况下,能源区块链就已经被吹嘘的无与伦比,它就像盲人心目中的大象一样被形容成了各种样子,如柱子、长矛、蒲扇、绳子.....虽然1000个盲人心中有一千头不同的大象,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在和各领域里没多少人关心合规风控,甚至对监管也不敏感。
比起传统能源行业和金融行业来,能源区块链俨然摆出了革命者的架势,他们会不失时机地秀出自己良好的基因:既有来自硅谷“改变世界,让其变得更美好”的使命感;又有布尔什维克那种“失去的只能是锁链,得到的是整个世界”的大无畏精神。当两者结合起来,就赋予了能源区块链一种带有无知无畏特色的浑不吝精神。
在这种精神的驱使下,能源区块链目前处于一种野蛮生长的阶段。在这个领域里没多少人会去费心研究合规,因为在技术原教旨主义者看来,不符合技术发展方向的规定都是堕落的、腐朽的,终将被技术前进的车轮碾成尘埃;没多少人会去用心研究风控,因为比起描述出的对能源领域带来的巨大变化,任何风险都显得不值一提,这也是风险投资密集进入这一领域的原因,而这也带来了羊群效应。和能源区块链中显示出的勇气相比,传统能源领域埃克森1989年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湾附近原油泄露后制定的种种安全制度,显得像是杞人忧天一样可笑。
至于审慎监管,对于目前的能源区块链来说更是技术盲点。如果说能源区块链目前大多是靠天吃饭的话,那么监管则是像是自然灾害一样的不可抗力。但在天灾来临前,行业更是一厢情愿地相信适合野蛮生长的风和日丽气候会一直持续到地老天荒。当然,监管机构对数字货币的限制也让能源区块链意识到这里并非法外之地,不过在具体监管规则的缺位却已经留下了一些空间。
但监管只会迟到不会缺席,比如四月中旬在博鳌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回应对区块链的监管时就表示,监管方在研究数字货币怎么样能够以最好的形式服务实体经济,以最好的形式安全发展,能回避有一些可能的负面影响,使得数字货币能够更好的为经济服务,这里也包括区块链技术,也包括金融科技。
由于区块链交易发生即清算,风险传播速度将大大快于以前,在监管方已经明确表示加大风险防控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新型监管方式正在探索中,可以说留给能源区块连野蛮生长的时候已经不多了,目前无规则的红利期并不会再持续太久。
之前的互联网+被加强监管的窗口期是不到五年。互联网+金融是整个风向演变的一个缩影,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以“健康发展”的形式首次被提及以来,之后的历年依次经历了2015年的“异军突起”、2016年的“规范发展”、2017年的“警惕风险”,再到2018年的“健全监管”几个阶段。互联网+能源的进程与互联网+金融类似,不过规模要小一些,自下而上的驱动力较弱,但在两三年中也同样感受到了变化。
虽然能源区块链目前还处于不可描述的状态,可确定的是被监管的时间表会比之前的更短。对能源区块链的监管虽然不乏宽容空间,但更有针对性的则是防控底线。当然,监管在能源区块链需要担心的名单上可能还排不上号,他们更操心的是会不会在更短的时间里风口已经转向——一旦大象被从空中摔到了地下,那么长成什么样子已经不再重要。(【本文作者,王亚宏,无所不能专栏作者】)
上一篇: 光伏扶贫项目向规模企业倾斜刻不容缓
下一篇: 共享充电宝淘沙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