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姚景源,1983年吉林大学世界经济系研究生毕业,取得硕士学位。曾在国家经委、商业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国内贸易部、中国商业联合会等多个部门任职,之后担任过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安徽省阜阳市市长、安徽省统计局局长、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等职务,现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许多关注宏观经济的人都会有相似的苦恼:要准确记住一大串宏观经济数据,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过,有一位“大咖”却对中国经济的许多重要数据烂熟于心。无论是接受采访,还是发表讲演,他从不看稿子,却能收放自如地引用各种经济数据。更重要的是,他还能把冷冰冰的经济数据与日常生活现象相结合,让深奥的经济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让枯燥乏味的经济问题变得形象生动。
他就是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这位经济学家,有过从农民到电焊工、从司长到市长的历练;也因曾担任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一职而被人亲切地称为“姚总”。如今,在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的岗位上,姚景源依然活跃在研究宏观经济的一线,时刻思考着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
从农民到工人:
从工农身上汲取特殊品质
1950年,姚景源出生于吉林长春市。1966年,刚刚念完初中的姚景源被迫中止了学业。1968年,在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姚景源来到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大山公社一个小山村。
当时,这个小山村只有约80户人家,绝大多数家庭在为吃饱饭发愁。在这里,姚景源度过了3年的知青生活,虽然充满艰辛与劳累,但也让他收获了吃苦耐劳的意志、攻坚克难的毅力、谦虚朴实的品德。
“知青的经历也是我建立与完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起点。”姚景源说,这段弥足珍贵的经历,让自己真正开始接触和认识中国国情,也在白山黑水间领悟了一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1971年,姚景源结束了3年知青生活,进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实现了从农民向工人的角色转换。
姚景源的第一个岗位是电焊工。“电焊工是一个技术工种,工作强度不大,是令人羡慕的岗位。”姚景源说,当时做焊工得从学徒工做起,一般是“师傅干徒弟看”,3年才能出师。不过,他从厂里借阅专业技术书籍,“边学、边看、边干”,不到半年,就在厂里的焊工技能竞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后来,长春一汽号召青年职工到更加艰苦的锻造车间去,姚景源主动报了名。“锻工的岗位比焊工苦得多,但在那个年代,响应党的号召,到最苦最累的岗位是最大光荣。”姚景源说,在锻工岗位上干了一年多以后,姚景源又当上了厂里政治处干事、团委书记。
从农村到工厂、从普通工人到一名团干部,姚景源的角色不断转换,阅历不断增长。他说,这一路走来,农民和工人身上特有的淳朴气质、坦荡襟怀、勤劳作风、谦虚品质深刻地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考取经济学研究生:
家国情怀支撑人生转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复,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在恢复高考第一年,热爱学习的姚景源内心就萌生了参加高考的冲动。不过,厂里领导的极力挽留,让姚景源选择服从组织安排,放弃了高考报名。
1980年,一直怀揣着求学梦的姚景源再也按捺不住对读书的渴盼,他作出了一个令人感到意外的决定——报考吉林大学日本经济专业研究生。
“我没有上过高中和大学,但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工厂里,我从未放弃学习。”姚景源说,在农村时,他每天晚上都会坐在煤油灯下看书,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哲学笔记》等著作都是他爱不释手的读物。在长春一汽上班以后,他并没有因为生活环境改善放弃学习,而是坚持买书看书。
日积月累,姚景源有了直接报考研究生的勇气和底气。不过,为何会选择日本经济专业?“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从二战的战败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成就是惊人的。我就想好好研究一下日本,看看这个国家的发展对中国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姚景源说。
要研究日本经济,自然得懂日语。姚景源说,在报考研究生之前,自己已经学过了日语。1975年,长春一汽引进一批日本设备。为帮助技术人员尽快掌握设备操作流程,厂里为技术人员开办了日语学习班。当时,只是普通工人的姚景源并没有参加学习班的资格,不过他还是想尽办法去“蹭课”。没有教材,姚景源就拿着本子把别人的教材一页页抄下来。意外的是,在随后的结业考试中,这位旁听生成了成绩满分的编外学员。
那个年代的研究生招生并不限定考生的“英雄出处”。不过,姚景源也很清楚自己将要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他说,为了备战考研,他每天从下班后就跑到离家不远的一所大学里看书。自习教室熄灯后,他就回到家里继续看书。
“为了备考,我经常复习到忘记时间,等回过神来想睡觉的时候,却发现天色已亮。”姚景源说,很多时候,自己看完书后只能闭目养神一小会儿,就得赶去上班了。
靠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姚景源在当年的研究生全国统考中,五门功课拿到了404分,成为当年吉林省的考研状元。有人说,这是因为姚景源聪明。但在他自己看来,支撑自己的是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坚强意志。1980年,姚景源入学后,曾在吉林大学校刊发表文章,文章的题目是《热爱祖国吧 它是力量的源泉》,讲述的正是自己怎样从一个初中生通过自学成为研究生。
“我们这代人,有很强的家国情怀,心中都有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奋斗的壮志。有理想、有信念,你就会坚持,就会认为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姚景源说。
踏上公务员岗位:
多岗位历练实践中成长
1983年,姚景源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走出象牙塔,来到了新的人生路口。“那时候,全国一年的研究生应届毕业生只有3000人,工作由国家包分配。”姚景源回忆说,自己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外交官,这样才有更多机会去研究其他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经验。
不过,姚景源最终被分配到国家经委,主要负责工业领域的业务。此后几年,姚景源先后履职商业部、国内贸易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经过多个部门的锤炼,在上个世纪90年代,姚景源已成长为一名司局级干部。
1998年,在干部交流中,姚景源被调任安徽省工作。在安徽的几年间,他先后担任过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阜阳市市长、安徽省统计局局长与党组书记等职务。
姚景源说,在部委机关的时候,需要对工业、商业、外贸等领域具备宏观层面的了解。在安徽工作,每天不仅要了解宏观经济形势,更要直接面对工、农、兵、学、商等各方面的具体事务,要真正了解基层的需求,工作压力更大了。
姚景源说,担任地方主官的履职经历,让自己更加真切地认识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国情,更深刻地意识到,必须脚踏实地地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善于发现基层之所需,善于发现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与好苗头、好趋势,知道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调动好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让经济社会发展朝着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从中央机关到地方政府,姚景源经历了工业、商业、国际贸易领域的工作实践,主政过1000多万人口的大市。多岗位、多领域的工作经历,也为他成为经济学家奠定了重要基础。
履新总经济师:
只要开口就得让人信服
2002年,姚景源调任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因为这一职务,外界开始称呼他为“姚总”。
在这一岗位上,姚景源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总能把统计数据记得清清楚楚,总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数字背后的经济现象,还能把经济数据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生动风趣地展现出来。
“我能把数字记得很清楚,关键在于我对数字是有真感情的。”姚景源说,数据不是冷冰冰的,它所代表的事物是有感情、有温度的。一个再笨的人,都会记得住自己母亲的生日,这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母亲是有真挚感情的。
在姚景源看来,把握抽象数据,最重要的在于把握数据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色彩缤纷的经济活动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统计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但在现代生活中,统计数据影响着亿万民众和各行各业,是人们决策的重要参考。作为国家统计局的总经济师和新闻发言人,有义务用最朴实的语言把复杂的经济局面清晰地描述出来,帮助人们正确研判当前及今后的经济形势。”姚景源说。
例如,经常有人质疑抽样调查不科学,认为少量样本代表不了全局。在这样的情况下,姚景源必须给出解释。怎么解释呢?姚景源举例说,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饺子在锅里煮一段时间,下饺子人都会先捞一个尝尝,这就是统计学的抽样,通过尝这一个饺子来看看整锅饺子熟了没有,而不是把整锅饺子都尝遍了,才判断饺子熟不熟。
姚景源常说,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的职责,就是要把数字翻译成文字;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就是代表国家说话。既是如此,发言就要堂堂正正,不讲则已,只要开口就得让人信服。
在姚景源看来,统计工作相当于天气预报和医院里的化验检验工作,科学性真实性是统计的核心,统计上弄虚作假,就是害国害民。正因如此,在任上的几年,姚景源凭借着讲真话、讲普通老百姓都能明白的道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担任特约研究员:
不断探索难点热点问题
2011年,姚景源被聘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务院参事室的特约研究员都是总理批准任命的,特约研究员的主要任务就是查实情、讲真话、献良策、出实招,为国务院领导提出政策咨询建议。”姚景源说。
这回姚景源更忙了。他每年都要拿出大半年的时间到基层一线去了解情况,向基层干部和企业家学习,向工人农民请教,触摸经济社会运行的真实脉搏,探索了解经济社会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在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后,总结提炼出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帮助的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并通过相关渠道向上级反映。
这几年来,姚景源的足迹已经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姚景源坦言,过去自己考虑问题,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出发。在新的岗位上,自己有更多条件接触更多领域,因此更喜欢在把握宏观经济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中的重大课题实行切块细化分析。例如,过去看CPI,可能只看总趋势,现在则会对构成CPI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细致研究,专门针对某一项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变动作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
在特约研究员的岗位上,姚景源更喜欢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了。他经常出现在各种论坛,与别人分享自己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思考。不过,在这些场合发言,姚景源从来不看稿子。
“我不看稿子,并不是我没有准备稿子。我一般都是按自己的思路写一份草稿,然后修改完善,感觉自己对某一问题真正理解了,就把稿子扔了。”姚景源说,经济学家演讲、作报告、写文章,是为了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如果不能把观点表述得更通俗,而是搞一堆数学模型,时不时还夹杂着外语,抖书袋子,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不仅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也是对知识和科学缺乏敬畏。
上一篇: 美国不但出口原油 还大量出口生物乙醇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