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称,北京的居民去年产生了逾900万吨生活垃圾,而且这一数字一直在稳步上升。市政府希望更多的人认真对待垃圾分类,还计划增加垃圾焚烧处理方式的使用。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1日报道,近10年来,王莉莉(音)总是会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家中把垃圾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然后再把它们送到小区里的一个回收点。
接下来,环卫工人会再次对垃圾进行分类,把它们分成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然后再送去作进一步处理。
71岁的王莉莉住在中国首都的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地区之一。因此,她已经变得讨厌过度包装,而且一直在教她6岁的孙子进行垃圾分类。
她说:“这不是很难,6岁的孩子也能做到。”
报道称,目前,北京市大约40%的生活垃圾被倒入垃圾填埋场,但这些填埋场被认为对环境有害,而且会产生恶臭污染问题。其余的垃圾要么被焚烧,要么被进行生化处理。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设施处副处长张跃升说,市政府已经加快了垃圾焚烧厂的建设,到2035年将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
他说,市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十分重要,因为它不仅能够挽救可回收资源,而且还能够通过去除不适合焚烧处理的物质来提高焚烧效率。
报道称,到目前为止,北京市323个街道中有大约30%已经开始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到2020年,这一比例有望上升至90%。
在王莉莉所在的街道,分类后的垃圾每天两次被运往位于北京南部的马家楼垃圾转运站,在机器的帮助下继续进行垃圾分类工作。
在一条巨大的传送带上,风扇将塑料袋等较轻的垃圾分离出来,而直径小于80毫米的垃圾则从传送带的筛孔中落下,被送往填埋场。
站长王立山(音)说:“这个转运站每天要处理来自北京四个城区的2000吨垃圾。”
他说:“如果垃圾分类做得好,我们就能处理更多垃圾。”
报道称,较大的垃圾会被送往“生物质能源项目”——北京首钢公司在门头沟区运营的一个大型垃圾焚烧厂。这家工厂每天能够处理3000吨垃圾,大约占到北京日产出全部生活垃圾的八分之一,并计划将处理能力再提高一倍。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的宋国君教授说,垃圾分类在北京已经试行了十年,但必须强制实施才能使效果最大化。
宋国君说:“我们呼吁在源头对垃圾进行强制分类,不管是家庭还是企业。”他还说,不分类的家庭或企业应该受到处罚。
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固体废弃物管理处负责人冯向鹏说,解决日益严重的垃圾问题不仅要靠回收利用,而且首先要减少垃圾产生量。
他说:“限制过度包装和减少不可回收垃圾的数量也有助于推进垃圾分类。”
2018(第十四届)中国分布式能源国际论坛详情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