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离不开鲁尔区的贡献。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德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德国90%。天然的资源优势让鲁尔区从19世纪末期开始,逐渐成为德国煤炭和钢铁制造的中心。
1922年,一个美国人到访鲁尔区,这样形容当时的场景——无数汽笛尖利的呜鸣声彷如一支庞大的舰队迷失在浓雾中,日间被烟雾笼罩,夜间却被火炉迸发的焰火照得亮如白昼,而林立的烟囱如死亡的大树般割裂着天空,这些,组成了一幅强有力的人类劳动创造的场景。
这是昔日鲁尔区的景象。在鲁尔区,一座名为埃森(ESSEN)的城市不得不提。在埃森,矿业关税同盟工业区产出大量优质煤炭产品,被输送到鲁尔区的各地工厂,这些工厂为全欧洲甚至世界生产出农用具、发动机、汽车,当然,还有扬名全球的克虏伯大炮。
在德语中,Esse是烟囱的意思,由于城市的中心,烟囱林立,井架和高炉比比皆是,城市由此得名。1847年成立的矿业关税同盟工业区在上世纪30年代一跃成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科技最为现代的煤炭开采基地。然而,二次大战后,鲁尔区传统的工业部门和工业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后,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逐渐降低。技术的发展使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鲁尔区的煤炭产量由此逐步减少。同时,世界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越来越多,钢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经济危机和钢铁替代产品的广泛应用又使得世界钢铁市场需求急剧减少。鲁尔区经济开始衰退,一些大型煤钢联合企业关闭,工人失业。此外,重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也使鲁尔区的工业发展难以为继。
伴随着德国能源转型的进程,曾经烟雾缭绕、蒸汽火车轰鸣的城市迎来新的历史节点。从60年代开始,政府开始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而昔日的烟囱、井架也逐渐成为了城市的展品,向前来的游客诉说着这座工业城市过往的荣光。2017年,埃森获得由欧盟环境委员会授予的“欧洲绿色首都”称号。埃森正在努力将自己从一片灰色的工业场地变成绿色文化中心。
改造样本
埃森是德国第九大城市,居住着近60万人口。德国著名的能源集团莱茵集团、意昂集团等总部都位居于此,这里也被德国人称为“能源城市”。
如果你今天参观这座城市,一定要到访矿业关税同盟工业区,这里毫无疑问是埃森城市转型的缩影。矿业关税同盟工业区此前一直被人称之为"禁城",其面积之大相当于200个足球场。今天,工业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是令埃森市民颇为骄傲的文化中心之一。
工业区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当年,商人弗朗茨·哈尼尔建立了这个煤矿,并命名为关税同盟。20世纪初,德国的联合炼钢厂一度使关税同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矿。由于机器设备越来越好,开采煤也就越来越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煤矿年开采量达到约4百万吨,造就了鲁尔区的经济繁荣和昌盛。而后,鲁尔区经济开始衰退,对于煤炭的依赖越来越小。1986年圣诞节前一天,工业区内的最后一个矿井被关闭。
如今,从煤的开采到加工的全过程,游客可以在工业区内一目了然。在整个工业区,最为显眼的是被红色漆覆盖的双轴铁塔,原来是井架,U型的主体和L型的支撑,成为了现在工业园内的标志,也是昔日工业时代辉煌的象征。
风格简约统一的厂房是矿业关税同盟工业区的主要建筑构成。一间间整齐的厂房成为了各种展览的聚集地。
在工业园的正中心,游客可以乘坐电梯来到一处三层楼高的博物馆,这是由12矿区原来的洗煤塔改造而成,也是工业区内最重要的博物馆——鲁尔博物馆,博物馆以高度进行空间区分,令参观者感受工业文化的精神。展厅除了保留一些过去的设备外,也利用现代科技,通过声画结合除了展示着工业历史发展进程,也展出了当地的煤矿标本、当时矿工日常生活用品等。鲁尔博物馆的设计是让在当地的居民找到更多的认同,试图从批判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
园区内的锅炉房更是成为了设计风向标德国红点设计博物馆,这也是世界上三座红点博物馆中最负盛名的一座。锅炉房的各个角落成为了展台,锈迹斑斑的锅炉耸立在走廊两侧,中间更是悬挂着一辆奥迪A8的车身外壳。这里无疑是工业设计的圣地,而在和传统工业厂房的结合中,令参观者感受到工业的传承和交融。
工业区的改造已经被视为鲁尔区产业转型的象征,每年吸引无数艺术家前来举办展览。厂房之间修剪整齐的草坪以及纵横交错的人行道,也让这里成为一个深受欢迎的休闲娱乐场所。
现在矿区被划分成了三个区域:A区也就是12号矿区,主要博物馆位于此;B区集中了矿区中的老厂房,包括规划设计中心、餐厅等配套设施;C区为炼焦厂,该区域主要为管理等办公功能。
而和矿业关税同盟工业区一样,埃森政府和企业也在一起努力对更多的遗留的旧工业时代建筑进行改造,新旧建筑在老城区中实现完美结合。走在埃森的城市街头,既可以看到当年的工业遗迹,又能感受到现代城市的魅力。
未来的支点
工业遗址在开放中推倒重建的情况在鲁尔区很少见,而对原有工业设施的改造利用非常普遍。“埃森付出了令人钦佩的努力,克服具有挑战的工业历史,重塑自己的绿色未来。”这是欧盟环境委员会对埃森城市转型的评价。
摆脱“灰”的阴影,对于埃森来说并非易事,除了改造原有的工业建筑外,水体和环境的恢复是更大的挑战。和世界上其他传统工业区一样,埃森也面临着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我还是一个小男孩时,我们每天早上都会清扫玻璃上的煤灰。”埃森居民弗兰克·马提尼回忆道。
“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着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东西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门去,不一会儿便成为灰色。”一位德国作家这样形容当时的场景。
因而,对于河流的治理以及空气的改善成为了这么多年来埃森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
欧盟环境委员会在对埃森的评价中,重点提到了埃姆舍河从下水道到天然河流的转变。过去,埃姆舍河曾是排污河,没有人愿意靠近河边和忍受其味道。从1990年开始,埃森政府推行埃姆舍河复苏项目,以改变当时状况。
而经过近30年的努力,耗资45亿欧元之后,这里重归自然状态,政府还进一步计划对废水处理系统改进包括减少微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关注化学品残留物的去除。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埃姆舍河的环保问题一直让埃森政府受到诟病。煤炭开采和钢炼冶炼也侵蚀了埃姆舍河的水质。现在,这个城市正在努力摆脱工业煤尘。河边日光浴者坐在沙滩椅上,喝着他们的啤酒,看着休闲的人们从身边经过。
水体的缓慢恢复是欧盟出人意料地决定将埃森命名为“欧洲绿色首都”的关键。
随着环境恶化被成功逆转,美丽的德国乡村的绿色景观以及干净的河流可能给埃森带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埃森被命名为欧洲文化之都,7年后,“绿色首都”的称号也许会给埃森带来新的机会。
“我们预计今年旅游业的增长也会加快。我们的目标是今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负责埃森“欧洲绿色首都”参选的西蒙·娜拉斯科布说道。
埃森的绿色转型也是鲁尔区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鲁尔区将本区内工业遗产旅游景点整合为著名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将区域内的工业娱乐、购物旅游、世界遗产文化、钢铁景观集合在一线,对整体区域进行整治和规划。在鲁尔区,被改建成自行车道,因此而形成的“鲁尔骑行快道S1”。未来,它将长达100公里,穿越鲁尔区多座城市。
这个漫长的转型还在进行之中,尽管环境已经慢慢修复,但尚未恢复其经济实力。低于德国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速、高于德国平均水平的失业率,使当地政府未来还将面临的挑战。(范珊珊)
上一篇: 新疆首个集中式扶贫光伏电站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