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16区2018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已全部出炉。初步核算,2018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51.2亿元,同比增长6.8%。从北京城市空间新格局维度分析来看,在增速上,“一副”、“多点”和“一主”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7.9%、7.4%和7.1%,分别高于全市水平1.1个、0.6个和0.3个百分点;“一区”区域同比增长5.9%,低于全市水平0.9个百分点。2017年北京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新总规”)中提出了“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经过近一年的实施,北京各区域间的差异化特色发展格局已经显现。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内部区域间如何实现平衡发展仍是一道现实考题。
“一主”GDP占经济总量超七成
在2017年9月发布的新总规中明确提出了“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明确了核心区功能重组、中心城区疏解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平原地区疏解承接、新城多点支撑、山区生态涵养的规划任务。新总规还以资源环境为硬约束,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
其中的“一核”指首都功能核心区,总面积约92.5平方公里;“一主”指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总面积约1378平方公里;“一副”指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为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多点”指5个位于平原地区的新城,包括顺义区、大兴区、亦庄、昌平区和房山新城;“一区”指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5个区,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背景下,北京经济正在重构。城市空间新格局的确定也成为了北京发展的新引擎。通过归类细分,不难看出北京各区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逐步显现,不同区域差异化发展也正在持续推进。
来自北京市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18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51.2亿元,同比增长6.8%。从增速看,“一副”、“多点”和“一主”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分别增长7.9%、7.4%和7.1%,分别高于全市水平1.1个、0.6个和0.3个百分点;“一区”区域同比增长5.9%,低于全市水平0.9个百分点。从占比看,“一主”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1.7%,其中“一核”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3.2%。“多点”、“一区”和“一副”三个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8.3%、3.7%和2.4%。
初显差异化格局
镜头移至位于海淀区的利亚德集团。它是由境内外直接控股的成员公司15家、间接控股的公司27家、参股公司 16家、分公司52家组成的跨国集团。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连续四年实现高增长,市值超过400亿元,六年增长40倍。上市六年来,公司主营业务由单一的LED显示业务,扩展到显示、景观照明、文化旅游及VR等多个视听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领域。2014-2017年四年来成为近3600家A股上市公司中连续增长最快的企业之一。
事实上,这仅是“一主”——北京6个中心城区创新发展的缩影。目前,“一主”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产出效率、效益正进一步提高。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心城区中关村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技术收入3622.1亿元,占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技术收入总额的90.1%;同比增长38.4%,高于示范区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上半年,中心城区中关村园企业每名从业人员实现企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9.3万元,实现利润比上年同期增加0.4万元;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为30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40个;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50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6个。
“一副”——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今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据统计,上半年,通州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5.6%,主要受道路交通和水务领域投资高速增长带动。其中,道路交通类投资同比增长58.2%;水务类投资同比增长36.7%。
“多点”和“一区”也有了全新突破。其中,“多点”——顺义区、大兴区、亦庄、昌平区和房山新城,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发展效益良好,航运物流功能不断增强。以顺义区为例,正在构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推动航运和物流产业发展,上半年顺义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65.8亿元,占全市同行业的40.8%,在各区中位列首位;同比增长7.4%,高于顺义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3个百分点。
“一区”——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5个区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观光休闲农业稳步增长、设施农业也正在呈现出高效集约发展的新貌。特别是在设施农业高效集约发展方面,上半年,生态涵养区设施农业播种面积同比下降7.7%,但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1%,单位播种面积实现销售收入1.8万元/亩,较上年同期提高了25.8%。
如何推动区域平衡发展
自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推进以来,北京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减量发展,“瘦身健体”,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少投入、低消耗、高技术、高质量、高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
透过刚刚出炉的2018年上半年各区域的经济数据,也反映出北京各个区经济发展的不同特质、竞争力以及动态。例如,朝阳跨国企业进驻较多、涉外企业进驻较多;海淀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得到创新创业企业的青睐;东城、西城有着浓厚的人文文化底蕴,文化创意企业较多;丰台是京南创新引擎,聚焦高科技产业,如轨道交通等企业较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实体经济主阵地,高端制造业企业较多。
事实上,北京新机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房山区等区域未来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北京布局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就是希望通过市域内其他地区的集聚完成中心城区的疏解。
“各区在整体的政策上相差无几,更重要的是结合自身定位,在细分领域发挥自己的优势。例如,延庆要依托世园会和冬奥会,加大投入,体现特色。” 对于北京各个区域未来如何发在新总规框架下发力,一位区域经济专家如此表示,“虽然各区定位有所不同,但北京发展南北不平衡、东西不平衡的状态存在多年。不过,伴随北京新总规的出台与实施,这种不平衡将有所改善”。
上述区域经济分析人士直言,目前北京正从顶层设计维度加速推动高端要素、创新资源向南部、西部加速配置,但在操作层面还需进行更深入探索,让潜在竞争优势尽快变为现实竞争力。“对于各个区域来说,如何在北京城市空间新格局框架下进一步差异化发展,发挥区位优势,形成更加鲜明的特征,是一道现实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