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媒体报道,进入9月,北方各省未雨绸缪,陆续启动冬季供暖安排工作,黑龙江即为其中之一。尽管有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施以援手,今年黑龙江省煤炭供应紧张问题仍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据了解,受去产能政策影响,黑龙江省内煤炭产量近年来明显下滑,而外省区煤炭供应又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煤炭供应告急的情况今冬明春极有可能再度爆发——以当前条件估算,黑龙江省供暖季的煤炭缺口高达千万吨。
近两年,黑龙江煤炭保供经历了不少“折腾”。紧急求助煤炭央企调运、调低去产能目标、提前半年部署保供……黑龙江已成为煤炭行业去产能政策实施之后被保供困扰的典型。
毋庸置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救活”了煤炭业,也为行业的提质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近十亿吨落后产能被淘汰之后,煤炭行业自身及外部形势必然发生深刻变化。
事实上,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在今年4月份发布的《关于做好2018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就明确提出,煤炭去产能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由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系统性去产能,加快优质产能建设步伐,统筹做好去产能与保供给相关工作。
但是,在两年多的去产能之后,保障煤炭供应所面临的形势已“今非昔比”,各种新问题、新情况迭出。
例如,当前我国煤炭的产能利用率仍偏低,产能得不到有效释放。其中,环保压力是原因之一,在“环保风暴”席卷下,煤矿、洗煤厂、储煤场等均受影响,在现行的“关停”机制下,环保检查所到之处,上述生产环节常实行停产整顿。安全生产与环保对煤炭产能释放的作用类似,其初衷虽是提升煤炭产业发展质量,但短期内仍会抑制产量。尤其是这两个因素又与地方官员的政绩挂钩,“一关了之”成为了很多地方在面对安全检查和环保督查时最便捷、高效的选择。
而先进产能得不到有效释放、产量提升不明显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煤炭行业整体效益的好转。受益于去产能,近年来我国煤炭产能得到优化,大批落后产能被淘汰,以往供过于求的市场形势得以改善,煤价逐步回升,企业盈利水平提高。这本是行业质量提升过程中的必然,却被一些煤企简单理解为只要减少煤炭产量、压缩煤炭供应,就可以维持高煤价、保证自身利润。因此,当前有部分煤企从主观上就不愿多生产煤炭、增加煤炭供应。
此外,虽然我国煤炭行业整体已从过去的粗放型生产转向集约化生产,但不可否认的是,从“粗放生产时代”走来的很多煤矿存在手续不全、“无证开采”等问题,这其中不乏很多大型煤矿。近年来,随着政策收紧,这些已具备生产能力的煤矿现在多数需要补齐证照后才可生产,也造成了实际产量与统计产能之间的差距。
又如,煤炭需求的季节性特点也需引起更多重视。夏季和冬季是煤炭需求的高峰期,但同期煤矿产能难以无限扩大。去产能政策实施两年多后,这种不平衡不断扩大。很多传统的煤炭调出省转变为调入省,一些省份的煤炭调出量减少,部分省份的调入量增大。供需两端的角色已发生显著变化,与之相配套的运输通道、运力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更新”,遇上用煤高峰季,供应紧张形势极易加剧。
可以看出,诸如以上这些新情况,已不仅仅是煤炭行业内部的问题,也牵涉到其他相关领域的协作 ;不仅仅是由单个因素引起,更涉及到了体制机制优化。这些系统性、结构性的问题,必然需要相关部门制定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而这也恰恰是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攻坚时期的重要表现。越是困难的,越不能放松,越需及时研判、及早部署。
当前,我国能源转型步伐蹄疾步稳,煤炭消费比重逐年下降,但煤炭仍是我国主力能源的事实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如何不被煤炭保供追着跑,如何平衡能源转型与民生、经济的关系,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限时”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