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普遍认为,在举国治霾的大背景下,能实现区域集中供暖的且清洁、高效、廉价的地热能将跻身日常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按照多部委此前印发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明确,到2020年,地热供暖(制冷)面积累计达到16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约530MW。期间,地热能产业链蕴含的商机也将随之超过百亿元。
地热能重塑高光时刻 未来三年增量投产将成常态
是保蓝天还是保温暖?地热能提供了一种两全其美的发展新路。
相较于水电、风电以及太阳能发电所面临的“不稳定性”难题,同为清洁能源的地热因其稳定性受到青睐。据权威部门近日发布的《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称,我国地热能利用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截至2017年底,我国地源热泵装机容量超过1.87万兆瓦,年利用浅层地热能折合近2000万吨标准煤。
实际上,近年来,地热供暖制冷项目呈现规模化、大型化的特点。诚如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地热能直接利用以供暖为主,其次为康养、种养殖等。其中,水热型地热能直接利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相对应地,干热岩型地热能资源勘查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地热能勘探开发利用装备较快发展。
作为可再生能源供暖的主要形式,地热将在传统供暖区域燃煤替代与新增供暖区域清洁取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发展空间较大。“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更是进一步扩展了地热产业市场空间。诚如通过地源热泵技术的浅层地热能应用已经突破了成本瓶颈,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以及雄安新区建设都在规模化使用浅层地热能资源。而先行先试培育地热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也已包括建立雄安新区地热能区域性高效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浅层地热能集群化利用示范区。
2017年多部委联合发布《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被视为我国地热产业发展的“里程碑”,意味着地热能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国地热能利用总量7000万吨标煤,地热供暖年利用量4000万吨标煤,这样意味着地热能将高于光伏发电替代标煤的3700万吨左右。
紧随其后的是,《关于加快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促进北方采暖地区燃煤减量替代的通知》明确要求,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居民供热等领域燃煤减量替代。推广地热田精细勘查和地热能梯级利用,倡导“地热能+”,推广多种清洁能源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实施多能协同发展。此外,加快推进产业向多元、集约、高效的现代产业方式转变也将成为未来三年内地热能发展的题中之义。
“按照100元/平米的投资强度,‘十三五’期间将新增投资近1087亿元。”某清洁能源投资公司投资总监李某分析指出。地热资源勘查评价、钻井技术和设备也必不可少,有望带动地热开发技术服务及核心装备供应商的业绩增长。然而,与太阳能、风能利用方兴未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地热能利用却似乎悄无声息。我国城镇的建设面积超过500亿平方米,供暖(制冷)需求超过100亿平方米,实际建成和需求之间差距极其巨大。
“雷声大,雨点小”。业内分析普遍指出,迄今浅层地热能利用的关键是城市地下空间及资源的利用,需要多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以及监测体系的建立。同时,在地热能资源的精细勘查评价和科学研究方面仍十分欠缺,对地热能产业发展初期扶持的政策不充分、地热能资源管理制度仍不健全等。如果有相应的政策对地热能的发展进行整体上的激励,将更有利于地热能的开发应用和行业的发展。
上一篇: 苏格兰的潮汐阵列项目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