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倒逼电网调节能力提升等条件,为储能市场打开了更大空间。今年以来,我国储能市场表现活跃,不少分析认为,储能产业已站上风口。
对于上述判断,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研究室主任朱彤表示,尽管目前有一些储能项目做得不错,但储能产业能否大规模铺开还受制于商业模式和制度框架等,现在谈风口还不是时候。
自去年10月国家出台《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储能装机规模不断扩大。上半年,江苏、河南、青海、广东四个省份相继发布建设大规模储能项目的消息,项目规模多在几十兆瓦级到百兆瓦级不等,共计340.5MW(含规划、建设中、投运)。如果这些项目年内能够如期投运,今年国内储能市场规模将实现大幅增长。
朱彤表示,储能是能源系统,特别是电力系统低碳转型的有效手段,在发电、电网和用户等电力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有储能的用武之地,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
在朱彤看来,2018年以来储能项目推进加快,近期行业对储能市场发展偏向乐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储能产业发展有利的政策不断出台。包括2017年10月《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特别是2018年7月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利用峰谷电价差、辅助服务补偿等市场化机制,促进储能发展。利用现代信息、车联网等技术,鼓励电动汽车提供储能服务,并通过峰谷价差获得收益。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推行居民峰谷电价。
二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带来的溢出效应。我国目前对储能项目没有补贴政策,但电动汽车有补贴政策。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刺激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产能短期内快速增长,储能电池成本快速下降。特别是2018年以来,一些电池生产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为保持产能利用率,降价电池销售价格,从而为储能贴成本较低的电池供应。
“在上述两方面作用的推动下,基于峰谷电价差套利模式已成为当前储能发展的主要模式,其中电网采购是主要的推动力。”朱彤认为,储能市场规模的扩大、储能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还要依靠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特别是电力监管和电力体制改革快速推进。
朱彤进一步指出,从电力监管方面看,监管制度要对储能资产在电力系统中的属性进行界定,即储能资产究竟属于发电资产、用电资产还是输配电资产。从电力体制改革方面看,要加快推进现货市场建设,使储能服务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和完全实现。
对于行业内热议的是否应该给予储能行业补贴的问题,朱彤说,“我觉得政府给补贴的可能性不大,原因在于光伏和风电等补贴都在大幅下降,2020年上述行业补贴将全面退出,政府不可能再给储能产业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