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日,有着200年历史的巴西国家博物馆突发大火,2000万件藏品九成被毁,200年历史存档付之一炬。巴西这个国家也只有500年历史而已。事发后,世人扼腕痛惜之余才发现:堂堂国家博物馆,仅有的消防设施就是几个灭火器,消防设备年久失修,连消防栓都是坏的。
无独有偶,前不久,笔者参加了所在煤矿企业组织开展的消防安全大检查。在物资仓库检查时,检查组发现,偌大的仓库只配备了七八个干粉灭火器,不仅做不到每个库房一个,有些灭火器居然已经过了有效期!
安全投入是个老话题,重要性人所共知,但笔者发现,尽管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相关部门也是反复强调、一再要求,现实情况却依旧不容乐观。从国家级博物馆,到一个基层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投入少甚至不投入的问题。
有些煤矿在安全投入上斤斤计较,要么舍不得投入,要么投入不到位,要么只提取不使用费用或使用较少。该投入的不投入,该装备的不装备,该整改的不整改,该升级的不升级,安全投入欠账多,安全隐患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
实践证明,及时、足额的安全生产投入是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治本之策,不仅吝啬不得,更“省”不得。但从近些年全国发生的很多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来看,在矿山开采、烟花爆竹等行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投入的现象,造成隐患,最终引发事故。
例如,曾有制造企业因为不愿更换老化设备,导致线路自燃,引燃车间内包装物,加上消防通道堆满了物资,只能眼睁睁看着装配车间和上百万元产品付之一炬。更让人心痛的是,因为舍不得投入,只想着产出、收益,不少火灾还夺去了人们宝贵的生命。
无数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尽管关于安全生产投入的主体、法律责任和义务等问题,《安全生产法》都有明文规定,仍有企业或单位的负责人将“利”字摆中间,把法律放一边,把隐患排查当过眼云烟。
以上述煤矿企业的物资仓库为例,仓库里储存着油脂、木材、管线等易燃物资,如此消防重地,为何消防器材如此简陋?面对检查组的质询,负责人轻描淡写地表示,这么多年来仓库都没发生过火灾,一直都是这么干的,再说多配灭火器不是多花钱吗?
试想,如果一个单位,从管理者到基层职工,消防安全意识都十分淡薄,沉浸在“仓库这么多年也没有发生过火灾”的思维惯性中,把安全生产投入看成花冤枉钱,又怎能奢望这些人舍得花时间精力去落实安全生产制度?
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煤矿安全基础建设推进大会透露,我国煤矿用于标准化建设资金累计已达390亿元,但相关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有些煤矿认为标准化建设是形象工程,安全风险管控意识仍然淡薄,辨识评估不科学、管控措施缺乏针对性,个别地区考核验收把关不严等等。
说到底,安全生产投入不仅需要真金白银“看得见的投入”,更需要管理者的时间、精力这些“看不见的投入”。
以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为例,这就是一项不需要金钱投入,却需要煤矿管理者投入时间精力的制度。它抓住了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要素,有利于现场管理,适合不同类型煤矿,只要坚持,就能实现目标。但仍有煤矿管理者想方设法“顶替下井、蒙混下井、逃避下井”(详见本报9月8日一版《“甩手掌柜”当不得,一个小时都不能少》)。
说白了,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责任心的问题。如果真能做到把矿工弟兄的生命当回事,而不是只顾着抱紧自己的乌纱帽,又怎么会整天盘算着当甩手掌柜,蒙混过关?
安全生产投入不能有丝毫马虎麻痹,真金白银的投入要有,毕竟改善硬件条件是基础。与此同时,管理者和普通职工在安全上也应该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把“生命至上”当作高于一切的法则,毕竟人的安全意识增强了,物才能发挥作用。否则,钱花得再多也是白花,一个疏忽就能酿成一次事故,一把大火就让一个国家的历史、无数的生命付之一炬,那就为时晚矣。
上一篇: 深化中俄油气合作 共建能源丝绸之路
下一篇: 日本二季度GDP修订值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