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焦化产能统计分析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焦化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战略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底,全国焦化产能大约6.5亿吨,焦炭年产量4.3亿吨,产能开工率仅有66%。预计2018-2020年之间,仍有4000万吨焦化新增产能陆续释放。区域上,焦化产能与国内粗钢产能基本匹配,华北和华东是焦炭两大主产区,华北产能占比40%,华东产能占比22%。
从产业链上下游集中度来看,上游煤矿CR10为42%,下游钢铁CR10为35%,独立焦企CR10仅有13%。行业集中度低直接导致产业链议价能力弱,焦化利润长期受制于下游钢企利润。2012年以来钢厂利润和焦化利润,钢厂利润一般提前焦化利润1个月左右。
焦炭下游应用构成统计分析
焦化属于传统煤化工行业,发展较为成熟,主要产品是焦炭,副产品为甲醇、合成氨、煤焦油、粗苯、炭黑等化工品。炼钢占到焦炭下游消费总量的85%,行业盈利水平主要取决于下游钢厂的行业景气度以及自身的供求平衡情况。
钢铁行业是焦炭最重要的下游应用领域,大约85%的焦炭应用于钢铁行业。焦化产能有约三分之一为钢企自身配套,三分之二为独立焦化企业,独立焦化行业的景气度和下游钢铁行业的景气度直接相关。
预期主导短期行情冬储需求是潜在爆发力
梳理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当前黑色整体基本面较为健康。不论是贸易商、钢厂,还是焦化行业,产业链库存整体均不算高。但不论是期货还是股价,近期均出现一定回调。
原料压制符合冬季限产逻辑,钢材端的压制来着两个方面:一是需求悲观预期,这点叠加季节性的需求萎缩以及环保需求抑制。二是,现有价格过高,即价格已经部分反映了供应收缩的预期。过高的价格抑制了冬储意愿释放。
随着今年环保要求普遍提高,原先露天的堆存场逐渐改建为顶棚结构。某厂家反馈现有堆存能力仅仅是此前的2/3,客观堆存能力的缩小是否会成为后期囤货需求的天花板值得关注。
因此,产业情绪反转,对于趋势性突破显得尤为重要。考虑春季需求复苏和钢厂复产逻辑,不论是贸易商还是钢厂均有冬储可能。12月份,产业焦点可能会转向各环节的冬储意愿。
竞争格局方面,截至2015年底,觃模以上焦化企业602家,企业平均焦炭产能114万吨/年,前十大独立焦化企业产量低于行业产量的25%,集中度较低,行业仍处于多、小、散的状况。
价格方面,2011年以来,焦炭产能持续扩张,产能逐渐过剩,而需求增速下滑,焦炭价格持续下跌,直至2016年,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钢价、煤价上涨,从而带动、推动了焦炭价格的上升。短期内,由于钢铁需求疲软,焦炭需求较弱,但受限产政策、环保检查等影响,供给大幅增长可能性较小,价格有望维持在中高位震荡。
焦炭定义:炼焦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到950-1050℃,经过干燥、热解、熔融、粘结、固化、收缩等阶段(高温干馏)最终制成焦炭。焦炭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三类:冶金焦、气化焦、电石用焦。炼焦煤是对可以应用于炼焦炭的所有煤种的统称,并非单指特定煤种,包括焦煤、瘦煤、气煤和肥煤等。
焦化产品中,80%为焦炭,20%为粗苯、煤焦油、焦炉煤气等其他化产品。焦炭下游中,有86.7%用于冶炼生铁,13.3%用于生产电石有色等其他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