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保向限排升级
我国粉尘和氮氧化物的主要排放源都是工业生产,分别占到了83%和71%。如果将工业领域进一步细分的话,电力(特别是火电)、钢铁和建材行业是排放烟粉尘和氮氧化物的主要行业。这三个行业占到所有工业这两项污染物排放的70%以上。
为了实现减排的目标,2010年我国曾经执行了以拉闸限电为强制手段的限产行动。2015年之后,环保要求不断提高,限产也因为环保之名更加顺理成章,执行力度明显变强。2015-2017年的三年间,环保限产俨然已经成为京津冀等区域的常态。
但是大幅度的限产减排有一个明显的限制条件,即:在被限产的行业处于明显的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状态使产品价格偏低、行业盈利羸弱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此时限产一方面有助于实现空气质量好转的目标,另一方面有助于这些行业供求关系的改善,利润率向正常水平回归。
一旦这些行业供求关系好转之后继续限产,虽然对空气环境的控制仍有好处,但会导致供求关系的反向失衡,造成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从而增加下游行业的成本,对国民经济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016年以来钢铁和水泥价格的明显回升已经制约了这些行业限产的空间。特别是2017年这些行业的价格和利润率水平都已经创出2012年以来的新高,使2018年继续大规模限产之路很难持续。这一点从生态环境部下达的2018-2019年京津冀地区环保要求就能看出,以前年度要求PM2.5和PM10都必须下降15%以上,而今年这一指标调整到了5%。
在限产之路越走越窄的情况下,为了减少工业生产对大气的污染,进一步提高在产产能的排放标准就成为具备可操作性的政策选择。以钢铁行业为例,钢铁行业的SO2年排放量仅次于燃煤电力,居第二位,占全国SO2总排放量的10%;而全国钢铁行业现行排放标准中三大主要空气污染物SO2、NOx、烟尘排放标准依次约为200、300和50mg/m3,远高于煤电超低排放的标准。
这表明钢铁业还有很大减排提升空间,不仅是钢铁,玻璃、水泥、焦化、陶瓷等非电行业的减排现状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非电行业排放标准的提高及进程的加快,非电行业限排将成为大气治理的下一个主战场。
水体环保向流域治理升级
水体污染排污在上游,污染在下游的特点要求从流域的角度控制污染排放。因此排放管理将从目前的单点控制向全流域管控升级。即:从全流域的环境容量来调整每个排污口的排放限值。
以长江流域治理规划为例,我国首次运用流域治理的思路对长江整体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的顶层设计,其对长江流域水环境的重要影响就是从全流域角度进行排污口的整改。具体来说,一是全面取缔各类保护区内的入河排污口,建立排污许可证制度;二是开展水功能区达标建设;三是集中整改违规设置入河排污口及建立监管长效机制等四个方面的措施,全面推动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改,从根源上改善长江流域的环境状况。如此,才能实现2020年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土壤环保向土壤修复升级
我国土壤环保,特别是已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目前还处在起步的阶段。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土壤污染的程度还没有全面准确的认识;二是没有健全的法制法规体系;三是土壤修复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处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初期。
在这种情况下,土壤修复只能作为我国土壤环保中长期目标。目前应以控制污染的进一步扩大,减小污染源的进一步排放作为较为现实的工作目标。
但长远来看,已污染土壤修复将是环保行业中增长空间最大的领域。2017年,我国整体土地质量等级为5.09,刚刚达到中等水平,其中7到10等的低等地比例达到了27.4%。而且全国所有土地中,遭到侵蚀的土地总面积达到294.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所有土地面积的30%以上。
上一篇: 白俊:中国油气企业竞争力分析
下一篇: 江苏电力完成全年电能替代目标6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