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城区,因地貌酷似两座驼峰,被称为“驼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驼城最北边——位于大柳塔镇的神府煤矿开发,拉开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序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可靠电力的支撑下,驼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成为陕北高原上的一颗明珠。
电力解放了人力
“那时候我们这里到处都是煤,走路栽个跟头都能绊出一块煤。最初挖煤全凭人力,后来有电了,人就不用卖力气了。”高贵林是土生土长的大柳塔镇人。他说,是开采煤炭让他富了起来,是电力改善了生活。
1984年春天,21岁的高贵林穿着缀满补丁的衣服,和村里同样衣衫褴褛的伙伴们加入挖煤大军。他扛着镢头,啃着划拉嗓子的麦麸窝头,在新婚妻子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来到离家不远的小煤矿。说是煤矿,没有任何基础设施,一群人用铁锹、撬棍、锤子刨地皮、挖煤……所有能用上的工具对这群人来说都是好工具。
挖煤就是个力气活——这是当时人的看法。
“最初采煤的时候不需钻洞子,采煤都是用火药炸、人工挖。现在全都是机械化开采,发展实在是太快了。”老高提起现在的机械化采煤总是会感慨地说,以前人们叫我们挖煤的、掏煤的,现在这样说不合适了,都是机械在采煤了。从用炸药炸、人力掏煤到电钻杆采煤,再到如今的综采,人力被电力解放了出来。
高贵林说,煤矿矿洞里如果积水多,不但会影响开采速度,也会威胁人身安全。最初开采煤矿,需要专人用水桶掏水。后来不久,煤矿就换成用水车抽水,接着又改用锅头机(蒸汽机)水泵,然后就用柴油机抽水。随着电力供应越来越可靠,电水泵成为煤矿抽水的主要设备。
“用锅头机抽水,要不时地加火、加水,动力不稳定。用柴油机好一点,但用柴油的成本高,比用电贵约三倍。用电水泵很方便,动力大、成本低,安全还有保障。”高贵林说,用上可靠的电水泵,让矿洞下的工人们也安心工作了。最让老高感到难忘的是,在用电水泵之前,每次下大雨煤矿就要停工,因为暴雨容易导致矿洞积水。停工对矿工来说就会少挣钱。现在用电水泵,就算洪水来了也不会影响煤矿的正常开采。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榆林地区只有一座电厂、三条110千伏输电线路,主要为煤矿生产及部分居民生活供电,部分电力来自黄河东岸的山西省。
促进煤矿高效开采
1991年,神华电厂在榆林建成,煤矿开启用电力生产的时代。电厂的建成也带动碎煤的销量,节省了资源,提高了煤矿收益。
在高贵林的记忆里,在没有用电的时候煤矿开采现场混乱,开采现场堆积着各式人力工器具,显得很散乱。以前煤矿矿洞内运煤都是人力推车,效率不高,后来换成了电动皮带输送机,输送煤炭量大,速度还快;在矿井上面,原来都由人工搬运、装卸煤,现在换成了装载机。如今煤矿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工作现场看不到堆成山的煤,从抽水、换气、采煤、运煤、煤分类、装煤,全部是现代化的机械生产线,煤炭开采量成倍增长。
“如今,煤矿供电实现了双回路、双电源,真正做到了生产永不停电。供电公司的服务特别好,经常主动上门给我们解决用电问题。”乌兰集团武家塔煤矿电工很是满意。
拉闸限电、计划供应,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供电“特色”。
那个时候白天要优先保障企业生产供电,晚上才给居民供电。1999年,榆林首座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为驼城发展提供了充足电力支撑。随后,榆林供电公司每年开展配网大修技改,提升了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2000年,榆林电网第二座330千伏榆神变电站投运,缓解了榆林地区的工业用电紧张局面。到2005年,榆林市彻底告别限电历史。
“现在再没有限电的情况发生了,偶尔因为天气等原因停电,供电公司也会很快恢复供电。现在的生活离不开电了,哪天停电一天,就感觉没法正常生活了。”市民张峰感慨地说,以前电力很稀罕,每天晚上灯泡能亮起来、能看个电视,大家就很满足了。现在,离开电感觉啥都做不成了。
从卖煤到用特高压卖电
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可靠电力的支撑。榆林供电公司积极进行电网改造升级,建设坚强电网。作为榆林供电公司市场开拓的重点,神木市大柳塔镇电网从1988年的“老三线”已发展为如今的77条供电线路。2016年,榆林供电公司对大柳塔镇6千伏配电网实施升压改造,淘汰不合理的线路电压等级,消除农村用电“卡脖子”等现象,直接受益客户3万余人,农村电气化进一步普及。
“现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用电一点问题也没有,电压稳,家里添置了很多电器。现在的供电服务也好,我们的生活质量一点都不比城市差。”在榆林市榆阳区酸梨海则村,村民张红旗说。因原使用的老旧线路不能满足用电需要,榆林供电公司在2017年对该区域的供电线路进行改造升级,完成4项10千伏工程并接入110千伏西红墩变电站。经过几轮改造,目前电网坚强,配网可靠,榆林供电公司供电可靠率达到99.98%,居民主变端电压合格率达到99.8%。
特高压电网具有大范围、大规模、大容量、高效率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的功能,能够显著提高电力输送容量,增加经济输电距离。作为能源大市,建设特高压电网,已成为榆林实现能源发展战略转型的关键之举。
目前,榆林供电公司承担了6项特高压电网工程的属地协调工作。未来,这些特高压全部投运,将实现每年就地转换原煤1100万吨。榆林地区将由卖煤转向卖电,由开采煤炭的“黑色”经济转向风光火电打捆外送的绿色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年,榆林经历从引入电力到送出电力的跨越发展,电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电力成为驼城人民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推进器。
下一篇: 煤炭“三变”推动转型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