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平方米、102台机器人、19条自动化线、25名工人……这样的车间是否有些另类?今年1—9月,这家车间所在的苏州胜利精密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产值8.8亿元。
“过去,整个车间需要229个工人,放材、取材和处理切削材料都由他们完成。由机器人替代人工后,现在我们只需要少量工人,在中央控制室就能完成对整个车间的数据采集、预防、监控和调整工作。我们的生产运营成本降低了23%左右,产品不良率降低了37%左右。”公司项目总监沈军对生产车间智能化带来的变化深有体会。作为国内产销规模最大、研发能力最强的专业精密结构模组制造服务商之一,胜利精密还承担了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是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行业“单打冠军”。
这只是苏州高新区智能制造的一个缩影。“随着城市的发展,留给传统工业发展的土地越来越少,人力成本也在逐渐增加,过去那种粗放型制造业对产业的发展显示出过多约束,环境承载力等多种综合因素倒逼我们必须选择走智能制造的路子。”苏州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以来,苏州高新区40家重点制造企业销售收入超200亿元。这在制造业景气指数不高的当下,是一份相当亮眼的“成绩单”。成绩单的背后,则是苏州高新区坚持创新引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决心。
异军突起的前途汽车就是苏州高新区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先进产能的受益者之一。今年8月,前途汽车生产的中国首款纯电动城市跑车K50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不少关注。
“前途汽车与传统汽车在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四大工艺上都有不同,基地的生产模式将围绕碳纤维、铝合金等轻量化材料的使用进行全新规划,同时兼顾信息化平台打造,前途汽车苏州生产基地建成后,将在中国汽车行业内率先实现大规模定制、柔性化生产。”公司董事长陆群说,聚焦质量、效率、绿色、效益等诸多行业痛点,前途汽车在大规模定制、柔性化程度、数字化水平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在区内资金、知识、人才等资源集聚的基础上,苏州高新区新能源产业逐渐形成了从新能源汽车设计研发、关键零部件生产、充电设备生产到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累计引进新能源汽车相关汽车零部件企业近100家,年产值超过270亿元。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除了传统制造业的“搭车”升级外,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阿里云”等区内互联网企业积极探索搭建服务工业用户的服务平台,也为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提升注入新动能。
2017年,苏州高新区紧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8.5%,区内集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超过800个,形成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产业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一个层次分明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实习生 何彩俪 本报记者 张 晔)
上一篇: 水电十一局签约新庙水电站首部枢纽工程
下一篇: 大规模推广风、光取暖势所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