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8年12月6日(星期四)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水利部总规划师汪安南、水利工程建设司司长王胜万介绍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汪安南指出,重大水利工程是强化水旱灾害防治、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水生态环境、促进流域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保障国家水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2014年作出了加快推进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决策部署,要求集中力量建成一批打基础、管长远、惠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
五年来,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深化重大水利工程前期论证,合理确定工程建设目标任务、规模和标准,严格履行建设程序,细化任务,落实责任,通过加快项目审查审批、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抓好工程建设管理、强化会商督导等措施,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任务均圆满完成,增强水利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也充分发挥水利有效投资稳增长作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总体进展顺利并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批复立项134项,累计开工132项,在建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提前完成。引江济淮工程、滇中引水工程、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淮河出山店水库等一批标志性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已有23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提升了流域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
1一是在保障防洪安全方面。
黄河下游近期防洪治理、江西峡江水利枢纽、河南河口村水库3项工程通过竣工验收,东北“三江”治理、天津永定新河治理二期、河北双峰寺水库、广东重点围堤等工程基本建成,流域整体防洪能力显著提高。
2二是在保障供水安全方面。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如期建成并持续发挥显著效益,累计向受水区供水220亿立方米;青海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安徽淮水北调等工程基本建成,有力保障了城乡供水安全。
3三是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2年的0.516提高到2017年的0.548。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黑龙江“三江平原”等新建灌区加快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增2000万亩以上,为粮食增产丰收提供了强力支撑。
4四是在保障生态安全方面。
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骨干引排通道、牛栏江-滇池补水、河北引黄入冀补淀等工程,有效改善了河湖水生态环境。9月13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向河北省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等3条河流重点河段提闸放水,正式启动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截至11月30日,累计补水4.4亿立方米。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具有覆盖范围大、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优势,有效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和农民增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已开工建设的132项工程,中西部占75%,贫困地区占56%,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水利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采取更加有力举措,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和建设实施,成熟一项、开工一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争取到“十三五”末,除少数需要深入论证的项目外,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基本开工建设;到“十四五”末,大部分重大水利工程基本建成并陆续开始发挥效益,水旱灾害防治能力得到大力提升。
Q: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记者:
截至目前,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经有23项陆续完成,能不能给我们举一个例子,这些完成的工程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都发挥了哪些作用?
A:
汪安南:
重大水利工程是我们国家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的骨干,它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区域协调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先导作用。重大水利工程的具体作用不仅在传统的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行业方面,也会体现在解决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损害和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方面,作用更多更大。
举三个例子来说明我们重大工程的作用。
第一,国之重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很有代表性,在防洪方面,2010年和2012年两次遭遇比1998年还要大的洪水,通过水库的拦蓄,我们把7万立方米/秒的洪峰削减到4.5万立方米/秒下泄,将大大减轻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保障了中下游广大防洪保护区的安全,这个作用是很明显的。
从发电来看,三峡是很大的发电枢纽,从建成以来,已经累计发电突破1万亿千瓦时,这对于国家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都是非常大的。
从航运来看,航运已经突破了货运量11.1亿吨,年货运量已经突破了1.3亿吨,是没有三峡之前的7倍,这对于黄金水道作用的发挥也是不可替代的。
从补水方面看,三峡通过调蓄,枯水期每年可以给下游补200亿立方左右的水,这个生态效益和供水保障效益是非常之大的。这对于长江的大保护和下游的生产生活用水,都是非常重要的支撑。所以,实际表明,三峡工程对于我们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以及现在长江经济带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3年11月和2014年12月通水后,现在已经累计向受水区供水220亿方,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的供水结构。特别是大家能够明显感受到的,城市水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丹江口水库的水是一级水,水质非常好。另外,从专业的角度讲,我们更注意,它的水补充来后,可以缓解华北地区特别是海河流域过度开发水资源带来的生态问题。同时,还通过河道生态补水、河道修复,结合治污等方面,来改善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为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发挥了巨大作用,对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都有重大作用。
第三,青海引大济湟灌溉工程。这个工程主要涉及到大通、乐都等贫困地区,工程的灌溉面积约100万亩,可以解决300万人的供水安全问题,这对于青海东部地区的脱贫攻坚和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总之,重大水利工程是保障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对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发挥重要作用。
Q:
中国日报记者:
请问目前我国水利基础设施还存在哪些短板?水利部有哪些计划补齐这些短板?
A:
汪安南:
总的来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大规模水利建设,我们国家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形成。但是,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要求来说,我们还有些差距。水利工程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我还是从几个方面来说。
防洪方面
大江大河的干流和一些主要支流还有部分堤防没有达标,缺乏一些控制性的工程,特别是面广量大的中小河流防洪体系还不完善,防洪标准还比较低,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病险水库,影响防洪安全。
供水方面
一些区域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都是存在的,一些区域和城市供水保障程度还不高,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保障程度还需要加强,这也是我们供水方面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一些区域的水土流失还是比较严重的,一些地区河湖生态损害还是比较严重的,有些地区地下水超采还是比较严重的,这就是我们在生态方面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当然我们自身从监管的角度讲,信息化和监测水平还不足,特别是一些水文水资源动态的、全过程的监测预警预报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工程调度信息化手段还需要加强。如果信息化手段加强,可以在更高水平上保障水安全。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把它放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之首。最近召开的中央财经委第三次会议强调,要大力提升我国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水利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围绕着国家重大战略,将聚焦水利短板和薄弱环节,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还是要加快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建设
我想可以做好三件事:一是消隐患。对病险水库、堤防险工险段等水利病险工程进行及时消险,使得水利工程病险率大幅度降低,生病、病险是正常的,和每个人一样,都有生老病死,但是要大幅度降低病险率,这是消险。二是补短板。一些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没有达标,一些重点涝区的排涝标准没达标,我们要进行达标建设,主要通过堤防的达标建设、控制性工程、蓄势洪区的建设,以及排涝设施等建设,来补齐短板。三是提能力。要现代化建设,就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保护对象的新变化,由于很多新区建设与对象发生变化,要适时调整治理标准,不断提升防汛抗旱能力。
其次,要加快水资源保障能力建设
这方面我们要做好四件事:
一是先节水。要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动全社会和各行业的节水,特别是农业节水,我们要在农业节水方面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等重大节水工程建设,把节水放在第一位。
二是保底线。我们的水资源保障底线是什么呢?就是要保障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这是不能突破的底线,特别是要解决好贫困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增供水。我们要提能力,加快重点水源、重大引调水等工程建设,要不断完善大中小微并举、丰枯多源互补的水资源配置格局,中国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就是要形成一个大中小微并举、丰枯多源互补的格局,这样可以提高我们供水保障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加大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把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纳入到水资源配置体系。
四是强应急。因为任何事情都可能处于应急状态,我们应急要预先有准备,加强城市的应急备用水源、抗旱应急工程建设,解决突发干旱期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通过做好这四件事,来保障我们水资源的安全。
第三,我们要抓好水生态保护修复
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是要强监管,要强化对水土流失预防区的保护,要强化河湖行蓄洪空间的整治,要强化水域岸线的管控,把我们的生态空间管好。
第二方面是要修复,因为我们历史欠账很多,在这种现实下我们要修复,就是要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破坏的水土流失地区要进行治理,推进重点河湖的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有些河湖生态退化,比如对于华北地下水超采地区,要用科学手段治理修复它,逐步恢复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的生态环境。
第四,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刚才前面说了信息化水平的短板,我们下一步就是要加强水文水资源的监测预警、水利工程河湖监控能力的建设,要大幅度提升水利综合监测预警、水利工程调度管理以及行业监管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Q:
香港有线电视台记者:
关于南水北调工程,我们留意到,在南水北调工程开工的时候,大家都很关心关于成本效益的问题。现在东线和中线都已经通水了三四年的时间,水利部方面如何评估成本效益的问题?还有对于沿线环境破坏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关于南水北调的水质问题,山东方面有反映出现水质不稳定的问题,请问水利部方面有什么回应?第三个问题,南水北调最后的西线工程,现在规划的程度到哪里?有没有消息可以透露?
A:
汪安南: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谢谢你对南水北调的关心。我刚才专门介绍了南水北调工程对我们国家保障水安全的重大作用,而且已经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220亿立方的水,对华北地区来讲,具有非常重大意义。
我首先回答一下生态问题。我认为,南水北调对改善我们国家生态环境作用巨大,很重要的就是我们华北地区增加水资源220亿方,就可以减少对当地水的利用。我刚刚讲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可以降下来,这对生态具有巨大作用,产生很大的宏观生态效益。当然工程建设当中一些微观的生态影响,和这个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我觉得生态问题不容置疑,生态作用巨大。
刚才说整个运营怎么样。这些年来,从东线运行大概五年、中线四年的时间,可以这样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的调水规模大,运行得越来越向原来设定的方向实现。我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它的经济效益可能比我们前期预期得还要好,更不用说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项工程现在看,从必要性、可行性、可持续性来讲,都是非常好的。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明确了一个原则,就是“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我想南水北调工程完全符合这个原则,没有问题。
关于你提到山东段水质有些波动的问题,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因为山东用水主要在东线,东线是从长江引水,经过淮河、洪泽湖,再到骆马湖,再到南四湖,因为它是利用现有的历史上形成的河湖水系,水质的波动是正常的,我觉得都在可控范围之内,这没有什么问题。
关于南水北调后续前期工作和下一步打算。我们一方面促进既有工程效益的不断发挥,管理好、维护好、运营好、调度好,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效益。同时,着眼于国家水安全战略,持续推进东中线二期和西线工程的前期论证。这也是2002年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总体规划的要求,从长江的下游、中游和上游分别建设东线、中线和西线,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形成我们国家“四横三纵”的重大水资源配置格局。
现在论证的情况是,东线二期工程规划正在加快,中线二期后续水源保障工程规划正在推进,西线工程在深入前期论证。经过科学的决策、慎重的决策,推进这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