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由于具有能量密度高、清洁无污染、可储运、可再生等特点,被视为未来能源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据了解,我国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迈入商业化初期。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标准化是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记者近日在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委会2018年年会上了解到,当前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面临标准体系不健全、产业上下游不衔接、关键技术待突破等诸多难题,需要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企业多方共同推动,特别是要通过标准化手段,促进氢能产业良好有序发展。
多头管理标准不一
“人们总问我‘氢是否安全?’可以肯定地说,只要遵照标准,尊重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氢是安全的。”北京海德利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武林日前在2018“氢都”大同氢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如此回应公众质疑。他表示,目前中国氢安全的标准比较健全,基本可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业内人士认为,标准对于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据统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发布氢能领域国际标准28项,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已发布燃料电池国际标准16项,而中国的国家标准达到了80项,行业标准约40项,其中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应用、检测、安全相关的标准占到了大多数。
据了解,我国涉及氢能标准化工作的机构包括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气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多家机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前者主要负责氢能生产、储运、应用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后者主要负责燃料电池的安全、性能、安装及试验方法等领域的标准研制工作。
据了解,标准通常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相对成熟的团体标准可以转化、上升为国家标准。据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助理研究员杨艳梅介绍,氢能技术标准体系包括基础管理、质量、安全、工程建设、制备与提纯、储运与加注、应用、相关检测等。2017年,氢标委联合多家单位发起成立中国氢能产业联盟,并组织起草发布了三项团体标准,其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氢气》目前正在转化成国家标准。
出台时机还需拿捏
“越来越多的单位机构找我们做验收评价,项目从电池、零部件到加氢站都有,但是由于有些标准还没有出台,有的产品现在还不够成熟,国家标准没有跟进,到底该怎么评价?我们很难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刚表示。
他还坦言,国家标准不到位,倒逼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出台团体标准,但是标准的编写和出台需要一定的周期。团体标准多了,会对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到底应该执行哪种标准,标准适不适用?目前氢能行业的标准未必都是合适的,甚至和国家标准有冲突。”王刚说。
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曾指出,燃料电池汽车的运行涉及的汽车、能源领域以及一系列新的技术标准、规范法规亟待设立和更新,检测能力也有待加强。对此,王刚希望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第三方评价机构联合氢能标准委员会等共同出台评价标准,根据新技术、新产品的单件和批量产业化制定不同的标准,并且新技术的评价规范应在标准之前制定出来。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授级高工何云堂也认为,新产品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标准出台太早,可能会对行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甚至抑制行业发展。他建议先制定项目的评价规范,国家标准可以推迟制定和推出。
据何云堂介绍,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氢能的重要应用领域,整车方面的国家标准有《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最高车速测试方法》《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氢气消耗量测量方法》等国家标准。在关键零部件方面,则已出台《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测试方法》《燃料电池堆安全要求》《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枪》等。他表示,虽然燃料电池汽车的补贴暂时没有退坡,但补贴门槛会提高,这将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指标提出更高的要求。
何云堂还表示,在续航里程测试标准方面,中国多年来在汽车领域一直使用欧洲NEDC工况,接下来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准备把中国工况纳入到相关的经济性标准中来。此外,他还建议增加燃料电池相关的电安全和氢安全的特殊要求,以及电动汽车碰撞后的安全要求。“我们国家现有电动汽车公告管理中,这几项目前是欠缺的。”
标准制定要“接地气”
目前,氢能标委会和燃料电池标委会已初步构建了相互联系的标准体系,但各个机构之间仍缺少有效协同。杨艳梅建议,加强各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之间的合作,各标委会要根据现实产业发展情况,建立健全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衣宝廉也呼吁要适应汽车电动化的形势,各标准组织良好协作,把标准向实用靠拢。“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方面要尽快商业化,不能总是卡在起始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在标准制定方面起到引导作用。”衣宝廉举例说,在燃料电池寿命方面,国际上还没有相关标准。如果我国能先一步制定燃料电池寿命的相关标准,很可能被国际标准采用。
政策支撑方面,杨艳梅呼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等部门,推动新能源产业相关标准、检测、认证一体化的国家质量基础体系的建设。此外,标准化的制定应更贴近实际。“标准化工作应当多元化发展,更加专业化、市场化和社团化,结合产业化的经验数据,制定贴近市场的标准。” 杨艳梅说。(记者 齐琛冏)